2014年的上半年,中国经济可谓复杂,唱空和唱多如影随形,似乎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好或坏的判断。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有喜有忧。唱多者看到了喜,唱空着看到了忧,大家争辩的是,哪一个是现象,哪一个是本质。这决定着下半年中国经济的方向。
决策者已给当前的中国经济下了定义,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国经济再平衡的那个点位,究竟是7.5%,还是可以更低,从上到下都在“摸石头”。
早前公布的前5个月经济数据不甚理想,或者可以说大幅低于预期。在一季度,人们惊愕于数据如此难看,而在二季度,人们甚至担心一季度的数据都不保。面对经济失速的风险,改革还要不要?下半年,是向改革要刺激,还是重拾那三板斧的中国式刺激,都不乏各自观点的拥趸。
尽管中国经济上半年下行的压力较大,但决策层仍决定保持定力。在4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基本上宣布了“强”式刺激不是“强刺激”。
中国经济不会是任何一种原教旨主义政策的试验场,完全市场化办不到,完全交给政府管也不可能,无视下行只顾改革不行,只顾刺激撒手改革也不行,只能是改革与刺激交织在一起,相互为对方留出空间,日拱一卒,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所以我们看到,进入4月,微刺激的力度陡然加大。连续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多项微刺激措施。从棚改、铁路投资到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央行也在两个月内两次“定向降准”,坚持刺激但不放水的调控思路。更隐蔽的微刺激,在于对地方救市的自选动作不做表态,这在房地产市场上体现尤为明显。事实上,中央政府“沉默是金”,地方政府也是“心领神会”,救市只做不说。
三天前,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数据重返景气区间,作为工业先行经济指标,人们倾向于解读为微刺激奏效,5月的市场需求出现改善迹象。这一解读,还有待7月公布的官方PMI指数证实。不过,在官方PMI指数样本中,大型国有企业的权重更大,而在这一系列由基建投资引领的微刺激措施中,大型国企无疑受益更多,因此官方PMI指数的数字可能更好看。
上半年的刺激频仍,让人们可能忽略也在有条不紊推进的改革。在国务院的示范和督促下,新一轮的审批权下放和取消没有熄火,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的减税时有公布,沪港通和自贸区的金改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中,减轻企业运营成本增加自由度的放权改革让企业数量增加。这些改革所释放的刺激,总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跳出来推经济一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