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你以为孔尚任只是在说“休假式治疗”吗?人家也是在说“保护性拆除”。
据媒体报道,云南省河口县一个名为“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在以2.7亿元建成三年后被低调拆除。根据保守估计,拆迁补偿费用需要3亿元左右,高于它的建设费用。
这简直是著名的“牛粪故事”的翻版,兜兜转转最后回到起点,什么也没做,就拉动了6个亿的GDP。如果这不是败家子,败家子这个词都不好意思了。
这自然是要引起吐槽的。针对社会热议,河口县当地政府发言人回应称,这种说法是误会,财政资金并未被浪费。“当初建的2.7亿元是招商引资,并没有动用财政资金,也就是纳税人的钱。现在政府从开发商那里赎回来,是等价值的市场交易。将要花的3亿元确实是财政资金,但商业用途要转化为市政公共工程,政府必须通过赎买,这是依法办事,政府没有道理不给予开发商相应的赔偿就收回公用。”借鉴“保护性拆除”的语境,我们可以对上述讲话有更进一步的发挥:招商性拆除。
当初建设的2.7亿元有没有动用财政资金,自说自话没有动用纳税人的钱,是不能说服人的。在中国,招商引资不是那么容易的,总是需要地方政府给些政策支持的,要么是地价的优惠,要么是税收的优惠,要么是其他方面的支持。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些成本也是清零的,就算当地政府官员的“白手套”手法了得,也还是有一个机会成本的。这是经济学中“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由来。城市规划失当,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三拍”),也太不把问责当回事了。
建房子虽易,拆房子不易。拆除的这3亿元可就是真金白银的纳税人的钱了。首先这3亿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当地政府至少给个明细表吧。不然,不明真相的群众怎么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利益输送。其次,这3亿元用在哪里更划算,是不是非得就用来赎买这个长廊,也是一个黑箱。万一这3亿元花得也不值当,三五年后也是一个不成功的半吊子市政公共工程,又该找谁问责呢?
为什么要管住政府的钱袋子,就是因为太多的“河口样本”告诉我们,管不住钱就会被随便花,造成浪费、效率低下和腐败猫腻。政府不能在征税和花钱这两件事上同时拥有强势的话语权,这就让人大的监督起不到期望中的作用。无论是政府收入,还是政府支出,都需要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不是坏事,而是预算的应有之义。凡事都是一个利弊平衡的选择,讨价还价有可能扯皮,但不讨价还价就有可能出现“三拍”,就看现在的国家偏好是什么,是偏好预算效率还是偏好预算民主。效率和速度不可能一直主导我们发展的思维,我们已经远远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经济增长上我们越来越强调转型和调结构,在施政方式上也应该越来越强调服务和规范。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