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高考怎可“有钱能使鬼推磨

作者:韩哲 2014-06-19

央视日前曝光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打通监考的各个环节,打点一个考场起步价是7万元。此外,替考枪手给出的报价为二本2万元,一本3万元,重点一本5万元,名校另议。

随后,河南招生办对媒体表示,现在已查出高考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

央视持续几年在高考后曝光一些地方的作弊和舞弊现象,每次均引发热议,盖因高考在中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项制度,其在战略层面保障着底层人才向上晋升实现“中国梦”的社会阶梯作用,同时成为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几乎与每个家庭的利益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钞票如果通胀,就不值钱了。高考如果通胀,也是同样道理。高考的通胀,就在于有的人拼命,有的人“拼爹”。本质上,高考是一项市场机制,也是一项在所有人心中达成共识的制度,在没有更好和更被认同的替代方案之前,那就只能以分数来区分出“良币”和“劣币”。这个“良”和“劣”不是价值判断,而只是量性判断。当越来越多的“劣币”与“良币”共舞,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市场机制失灵了,高考也就失灵了。

任何考试都免不了作弊现象的发生,对于零星个别的作弊,夹带个纸条、耳朵里藏个接收器,诸如此类,并不影响高考的严肃性。古时科举考试更严,把考生当犯人,即使是这种情况,作弊手段也是花样百出。但是作弊手段升级到内部人层面,有组织的作弊,明码实价,这就对考试制度形成了信任危机。特别是,这种花钱替考的行为,多发生在有钱人和当官者身上,使得这种作弊更是容易引发激烈的情绪。

事情发生了,严查和严惩是一定的。制度不能避免“外部人”绞尽脑汁作弊,但是必须能够使得“内部人”勾连在一起舞弊的成本高企。到目前为止,历史上并没有一项制度可以杜绝腐败,但都在致力于将腐败成本放到无限大,伸手必被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一旦被捉就是不能承受的代价。严查是为了堵住制度漏洞,而严惩则是加大制度的威慑力。

另一方面,我们总说,制度比人可靠,制度提供规范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意性。但制度是人的制度,如果人不把制度当回事,制度就是纸糊的笼子。对此,我们不能一味说制度的失灵,埋怨制度而让一个个具体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免责。高考监考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原本就是为了防止钻空子,结果还是被打通,反躬自省的不应该仅仅是制度,还应该有社会的原因和国民性问题。这又是一项百年工程,但只要改革和进步一直发生,这个工程就总有完成的那一天。对于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