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泰晤士报》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的,并不构成问题。中国今年有信心实现7.5%的增长目标,政府已经准备好调整政策来确保达成这一目标”。
围绕中国经济今年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国内外社会争议不断,乐观和悲观的声音此起彼伏,相互为前后浪。恐怕不到年底的最后一刻,谁也不确定答案究竟为何。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投行和评级机构都是中国经济的唱衰者,但也存在着变化。全球评级机构穆迪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在经济实力方面得分“非常高”。他们认为,中国应有能力在经济再平衡过程中逐步摆脱依赖信贷增长模式的同时,维持很高的信用评级。这算是近期国外对中国经济难得的乐观判断。
事实上,中国政府有着丰富的政策储备和资源调动手段,只要有意愿,别说7.5%,就是继续“保八”也不存在问题。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不比经济下行的压力小,如果这次再绷不住,将会极大影响到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预期。而一旦“坏”的预期形成,再次矫正预期的成本或许将是几何级的。
4月以来,微刺激不断,甚至已不是“微”字所能描述的。不过,政府对于刺激力度的拿捏,明显是吸取了4万亿的经验教训,力求避免大水漫灌,而是强调精准灌溉。刺激手段不新鲜,基建投资、重点项目投资以及降低存款准备金,但规模和力度都在寻求一个合适的度。尽管这个“合适的度”,从来都是文字游戏,而不是实验室的量杯。
从去年3月至今,中国经济就是在寻求一个度,既能让经济保持适度增长,也希望能做出些适度改革。增长与改革,这是全世界总理的难题,并不只是中国总理的难题。中国经济的特殊问题在于可以“断腕改革”,却不能“断臂增长”。也就是说,改革无法通过市场出清的方式来形成新的低水平的经济均衡,这样的代价是社会爆炸,是中国所不能承受的政治问题。因此,中国的去信贷杠杆改革,只能徐而图之,走一步看一步,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到迫近临界点的时候,改革就不能为情绪、民粹和市场原教旨主义所绑架,而是通过时间换空间,或是通过空间换时间。
中央政府反复强调,有信心实现7.5%的增长目标。我们对此“信心”有信心。但即使完不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经济有客观规律,有周期,没那么容易计划。在1998年,当时的8%增长目标就没有完成,只实现了7.8%。但当年的改革动作,从现在的目光来看,都是干货。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并且一直为之津津乐道,那就是新世纪的中国经济黄金十年。增长和改革,数字和干货,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取舍的成功与否,惟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