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一系列匿名社交软件爆红网民的茶余饭后,这就是名为“无秘”、“秘密圈”、“乌鸦”的“熟人匿名社交”应用——介乎微信类熟人社交和陌陌类生人社交的中间型产品。
遵循互联网生存法则,“无秘”有着一切爆红的元素:免费、低门槛、分享、有趣、刺激……其国外鼻祖“Secret”将之玩到极致,诸如“第一次跟你回家搭火车”、“第一次跟你在一起布置咱们的小窝”、“第一次给我洗脸洗脚”等温情内容比比皆是,这本能地满足了亲友之间因羞涩而难以启齿的社交诉求。
同样是秘密、表白、爆料、八卦,互联网匿名社交却在中国的网络环境下走向另一种极端,所有人爆料所有人,所有人攻击所有人,所有人揭发所有人,所有人怀疑所有人,所有人猜测所有人……不同于微博、微信的有迹可循, “熟人匿名社交”应用的负外向性更甚,匿名之下可以对最亲密的亲人和友人肆意发泄,却不必负任何责任。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有人开始爆料你,其中充斥着谣言、谩骂、口水和愤怒,你却无法辩驳。
匿名社交本意释放羞涩,却走进一个负能量泥沼。笔者无意揣测中国的匿名社交应用是否助长“谣言绯闻”来保障用户活跃,如果运营者仅仅用“算法加密,企业也不清楚谁在说谎”来搪塞谣言秽语满天飞的现状,实在难以令人信服。而一些软件运营者用“等待市场和用户行为的自我修复”来欺人或自欺,甚至搬出“双刃剑”的老套术语提醒民众警惕事物的副作用更难有说明力。
反观“Secret”,对匿名言论有严格监管,只要有两个人对一条秘密进行举报,这条秘密就会被自动屏蔽,除了发布者,没有人看得到它。即便如倡导互联网开放自由的谷歌、苹果等巨无霸企业,也会对加入应用商店的每一款应用严密审核。
过去的20年,互联网在快速冲击和改变着中国的经济,互联网经济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赢得未来的看涨筹码,但伴随而来的网络暴力、侵权盗版、淫秽色情也在潜滋暗长,这些考问互联网道德经济的灰色因素经常缺乏足够的法律惩罚力度,运营者的责任便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把责任推到“一些不懂事的网民身上”而“一推了之”。“刀本无罪”是掌控着传播渠道的互联网企业一种常见说辞,轻易放弃了对内容和用户进行辨别的责任。
并不是谷歌、苹果的觉悟天生就比我们的企业更自觉、更高尚,主动严密审核概因它们每年都要接受政策部门的调查,诽谤、谣言在国外互联网面临着十分严苛的监督审核,诽谤者当背其责,网络平台也难辞其咎。但在国内,网络从业者和用户纵情狂欢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滥用的互联网避风港原则,诽谤这类公婆各有理的话题,如果利益受损用户没有诉诸法律的底气,网络平台基本没有担责的风险。在一遇政策监管就条件反射的叫屈背后,我们是否应该警惕那些躲在叫屈队伍里的狡猾企业呢?
互联网经济再上层楼是靠道德经济,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法治经济。虽然说技术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但运营者可以依赖“道德标杆”获得用户信赖,而当犯错的不是技术而是节操、品德,企业更需要向用户、政策双重负责。在自我约束之外,政策环境的对道德经济践行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