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秸秆焚烧里的经济学

作者:陈杰 2014-06-10

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夏粮收割成为6月的热门话题。山东、河南、安徽等小麦主产区近日开始收割,如果不出意外,中国小麦将成功实现“十一连丰”,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就在红红火火的小麦收割背后,另一场旨在防止秸秆焚烧的“战役”也全面打响。

这些年来,各级政府不惜动用遥感卫星、无人机等高精尖设备,严防死守,力求不让农田冒烟;而农民则是千方百计捡漏钻空,争分夺秒焚烧秸秆。一边是政府到处灭火,一边是农民四处点火,情景热闹而尴尬。而秸秆焚烧导致空气污染、火灾频发甚至航班延误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负面效应极为明显。

秸秆焚烧是小麦大幅增产所带来的衍生问题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小麦的高产量使得原来被用于喂养牲畜、修圈垫窝的秸秆产量严重过剩,因为无法实现对秸秆的有效回收利用,将其付之一炬就成为农民眼中最有效、最方便的处理手段。有政府部门曾出台“不焚烧秸秆一亩地补贴20元”的政策,显然并未对农民产生吸引力。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应不应该补贴?应该补贴谁?如何补贴才能切实有效?我们来看看农民怎么算账:如果将秸秆卖给发电厂,一车秸秆运费需要100元,加上收割秸秆的人力成本、利用机械将秸秆打捆的费用,超过了卖给发电厂收入的200元,完全是亏本生意。农民很现实,如果政府能够将这些秸秆帮自己全部处理掉,他们宁愿每亩倒贴20元。

秸秆焚烧的难题并非无解,利用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通过秸秆资源化的外部经济性探索解决方案。事实上,随着农业科技发展,秸秆也被开发出多种用途,比如用来发电、制沼、作为燃料或养殖饲料。而秸秆最佳的用途就是将其还田,起到改良土壤生物功能。秸秆一旦被较好利用,就能获得一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具有正外部性。具体表现在秸秆可以再生产利用、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形成产业链拉动就业并带来生态效益。但目前秸秆资源化所带来的社会收益显然大于经济收益,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企业没有动力的原因。

所以通过有效手段保证企业、农民的私人收益,激活市场对秸秆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就成为关键所在。政府部门可以对秸秆资源化的实施企业或者生产者尝试进行补贴,以增强企业积极性,在降低企业处理秸秆成本的同时,为企业带来一定收益,同期带动社会效益的产生。既然秸秆再回收的关键点是运输费用高,企业看不到利润没有动力,农民不愿多花钱,政府就可以通过给予企业补贴、政策扶持,刺激企业主动派车下田间地头回收秸秆。另外,推动秸秆还田,核心是需要秸秆粉碎机和相关技术指导人员,政府可以对当地农资机构或者企业进行技术补贴,并配备人员长期帮助农民进行秸秆还田工作。此外,还可以进行实物补贴,农民可以用秸秆换取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这也能激发农民积极性。

政府部门如果将投入在“堵”方面的大量人、钱、物转移到“疏”上,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当指日可期。

尊重经济学原理,尊重市场规律,不仅仅适用于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