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韩信式外储的拐点

作者:韩哲 2014-05-20

长期以来,作为强国指标,奉行“多多益善”的韩信式外汇储备,拐点到了吗?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非洲访问期间表示:“我这里也坦率地说,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很大的负担,因为它要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会影响通货膨胀。”昨日,人民日报接力讨论巨额外汇储备,认为十年涨10倍亟待消肿减肥。

数据为证:2003年中国外储为4932亿美元,而到今年一季度末,外储则达到3.95万亿美元,年底突破4万亿美元应无悬念。

什么叫做过犹不及,外储即是。少了不行,多了不行,少了则难以抵挡国际游资的做空,多了则催生本国的经济泡沫。外储十年,从4000亿美元到4万亿美元,我们不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迫,却着实体会到了“大有大的难处”。

这些年,讨论外储难处的文章不可谓少,一是外储持续刚性增长导致央行被迫超发人民币,过去十年,房价也涨了十几倍,两者之间的联系无需赘言。基础货币的大量供应,干扰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相当于央行身边有个小央行。二是巨额外储便宜了美联储,后者打开印钞机稀释债务时,中国也没什么办法。美国人说过,美元是我们的货币,是你们的问题。中国的外储主要用来购买美国国债,相当于我们用各种要素资源换回美元之后再将美元打折给美国人继续使用。

货币供应量如今已超过百万亿人民币,最新的数字是116.88万亿。我们之所以在过去十年没有遭遇恶性通货膨胀,在于两个“池子”在正确的时间出现了。这两个“池子”就是房地产和出口。房地产成为过去十年中国的支柱产业,并非浪得虚名。大量土地等资源进入市场变成资本,黏住了超发的货币,使得其不至于大量涌入消费品市场,从而避免了物价的急升。而受益于入世红利而豁然洞开的出口市场,使得中国的产能爆炸式增长,也成为超发人民币的最终买单者。当然,上周的“点钞机故事”也打开了我们的思路,贪官也是“池子”,动辄就是窖藏上亿的现金,也算给通货膨胀减压了。

现在,“池子”出现问题了,再大的“池子”也有装满的那一天。在2014年,房地产和出口都需要正视已过巅峰时期的事实。房地产市场开始掉头,大量二三线城市的房子卖不动了。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是否终结还有待观察,但泡沫已不小。而外贸增速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年初目标,维持在6%-7%之间,指望外贸还如以前高歌猛进,很不现实。

在我们没有找到新的“池子”之前,外储持续膨胀,将很有可能因为没有“池子”而最终将通胀大规模传递给要素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控的风险。因此在当前这个时候,巨额外储已经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做减法了。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