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大波IPO正在袭来,让A股坐立不安。持续的大跌和阴跌,已经让股民自嘲,相约1000点见。
同样坐立不安的还有证监会。一边是排队等待IPO的企业,多达600余家;另一边是承压的市场,以及被一大波IPO推后的注册制改革。
600余家排队企业,融资可能会数千亿,市场能否消化,是一件费思量的事情。如果只算已完成信披的企业,其融资额也可能是数百亿。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本就孱弱的A股,自然禁不起这样的IPO冲击,指望市场消化存量,有点一厢情愿。
市场要维稳,改革要推进,又是一个两难。在注册制改革之前,这些疯狂涌入的排队企业,无非看中的是A股的融资功能,抑或是股民口中的圈钱功能。在管制之下,上市是一种稀缺资源,拿到了上市批文,仿佛拿到了印钞机型号。这一点,与拿到计划就等于拿到钱的中盐公司没什么差别。
A股的融资功能被过度开发,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开始,我们发展资本市场,就是抱着给国企融资的目的。财政扛不下去了,让股市来扛。这么多年下来,价值投资不多,押宝投机不少,博傻之下,终于让经济学家脱口而出“赌场”二字。投机和内幕交织之下,股市没有发展成为“市场市”,而是发展成为“政策市”。作为监管机构,证监会自觉不自觉地负有股市维稳的责任,变成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
由于资本市场设计上的不足,导致A股不是为最具成长性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而是为大量的劣币企业提供圈钱支持。于是,我们竟发现,A股暗合了“公地悲剧”效应,大量劣币企业不是抱着合力建设资本市场生态系统而来,而是圈一把钱够本、圈两把钱就赚了的心态,过度使用和透支A股的融资功能和市场信用。公地悲剧之下,无主的公地或被污染或被浪费或被榨干最后一丝地力,A股的命运何其相似。
正是如此,证监会想要“断腕”。从郭树清的“IPO不审行不行”到肖钢抛出的注册制改革动议,都是想对A股做一番变化,扭转这种赌场印象和公地悲剧。否则,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支持远远落后于中国现有的经济规模层级。在注册制的远景里,政府监管部门,其实主要是证监会自己,将逐步对IPO的审核权力还权于市场。对拟上市企业,更多是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而不会对公司价值做出实质性的判断。这一判断,交给市场,交给投资者,让投资者真真切切了解风险,形成风险意识。而企业的上市,也因准入门槛的大幅降低而使之成为一项权利,而不是一项特权。但,这正像那句话,“这是我们的美元,却是你们的问题”。那些排队IPO的企业同样也可以对证监会如此说,“这是我们的圈钱,却是你们的问题”。
可是,中国公认的那些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纷纷选择去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仅此一点,就不值得加速资本市场改革吗?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