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两种高考模式谨防换汤不换药

作者:韩哲 2014-03-24

相比给语文加分、给英语减分这样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两种高考模式的提法总算是高考改革亮“干货”了。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

长期以来,人们思维已成定势,“高职”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普通高校”就是学术型人才。简单说,考上“蓝翔”跟考上“北大”喜悦应该是一样的。现在,这两种喜悦根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此次高考改革回应了当前教育和就业的“两元化”现实。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术型人才供大于求,就业难成为一年一度的大话题;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但社会认同不高,低人一等、二流教育的标签几近固化。而这种标签,不是给一些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升格成大学就能撕掉的。

在学生就业市场,往往“211”和“985”人为竖起学历门槛,别说高等职业教育,就连一般本科院校都是歧视的。因此,光解决了高考的问题还远远不够,这两种模式能不能进行下去,关键在于教育资源能否在两种模式中得到适合的分配。也就是说,国家能否将培育学术型人才的精力,包括人力和资金,也用于培育技术型人才,培育高端工业的技术人才。

两种高考模式,也就是两种教育模式,可以看出是取法德国。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被拿来解释德国战后经济的腾飞。但是,他山之石如果用得不好,也有可能成为南橘北枳。好经有可能被唱歪嘴,好的立意有可能被执行得一塌糊涂。对于两种高考模式,无法简单地否定和肯定,重要的是细节和配套。在这过程中,教育部门应避免闭门造车,而应该通过广泛的讨论,汲取民意民智,从而摸索出能够发挥效力的改革路径。

与此同时,两种模式之间应该有“搭桥机制”,如果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系统,就起不到改革的作用。

对于此次的高考改革,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换汤不换药,还需要时间。高考改革只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其只是承担了破题的任务,而无法凭借其自身而收获全部改革成果。技术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区分,是两分天下,需要从体制上建立这个思维。如果囿于思维惯性,还是把前者作为后者的补充,哪怕是升格为重要补充,都难以形成这种“两分天下”的格局。这就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需要对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的过度倾斜有所矫正,否则再高调的改革也是换汤不换药。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