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改革如桃李,不言自成蹊

作者:韩哲 2014-03-14

昨日的总理与记者见面会,提问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改革领域,是李克强的擅长。在有关金融和债务风险、简政放权、最低增速容忍度、中欧贸易、“牛鼻子”改革、房地产、雾霾和社保等话题,总理回答得很实在。因为在过去一年,他就是这么做的。

一年前,当刚刚履新总理的李克强在记者见面会上说壮士断腕,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约法三章,说再深的水也得趟,人们备受鼓舞,但究竟怎么断腕,怎么趟水,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一年后,历经下放取消416项审批事项、“钱荒”不放水、公司注册资本改革、盘活存量、利率市场化拱卒,改革是真把式。

谁都知道改革很难,别说断腕了,断指都不易。放权,是在动政府自己的奶酪;放宽市场准入,是在动垄断国企的奶酪。这是最难触动的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我们常说改革要敢于破冰,破除坚冰,但如果坚冰是座冰山,是否会倒吸一口凉气呢?

吸完凉气,然后怎么办?总理说,遇万难还须放胆。总理还说,吾道一以贯之。执掌大国经济相印,非得有股义无反顾的改革勇气不可。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呢?

我们所钟意的改革,就是能够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首次记者会上,李克强用大白话解释,“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就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在此次记者会上,李克强把大白话上升为言简意赅的理论,“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和市场之间,讲究一个“法”字,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守住了法治经济的底线,才能够指望市场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

知识改变命运,市场改变国运。总理在记者会上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用来解释什么是市场改革。他说在30多年前,在农村做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眼见为实,这或许比经济学和法学的学位更能说服自己的内心。改革开放36年来,眼见为实的人又何止亿万,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而改变命运的人又何止千万。这是蕴藏在中国社会最坚实的改革动力,也是总理改革背后的民力和民心。

还有很多改革等着总理和他的小伙伴。没有推不动的改革,只有不推动的改革,没有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既得利益禁脔,惟锲而不舍而已。

记者会上怎么说不重要,记者会下怎么做才重要。总理说,干一寸胜过说一尺。而总理的姓氏,恰好有一个名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