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是个好东西,而寡头之间的竞争是更好的东西。
自从腾讯和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展开针尖对麦芒的竞争之后,消费者突然感到自己是上帝了。
微信推出的“新年红包”在临近年关之际火了一把,在与阿里巴巴的竞争中暂时领了一下风骚。在此之前,两者之间最有话题性的竞争是互联网货币基金和打车软件的竞争。前者双方都给出6%-7%的收益率,甩出银行活期存款利息好几个街区;后者双方都拿出大额补贴跑马圈地,掏钱请全国人民打的。
至少到目前为止,腾讯和阿里形成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双寡头,两家体量相当,各有优势,尽管存在着口水战和抹黑战,但主流还是比拼创意和创新,要么帮着消费者赚钱,要么帮着消费者省钱,要么给消费者提供更佳的产品体验。
腾讯和阿里为什么对消费者这么好?不是因为对消费者天然亲切,而是有一个对手时刻盯着自己的错误以期一剑封喉。我们常说,敌人有时候比朋友更能让你进步。道理同样适用于企业。小企业没有逼仄的敌意,没有来自对手的监督,利润经营要多过品牌经营。
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光有竞争远远不够。光有竞争,逼急了就能干出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的事情来。在竞争之外,市场经济还需要一样东西来守住底线,那就是声誉。企业珍惜声誉,爱惜羽毛,才会将竞争重心放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上,而不是放在坑蒙拐骗上。毫无疑问,寡头企业比中小企业更重视声誉,因为不重视声誉的后果是毁灭性的。事实上,别说是自毁长城,就是小心伺候也总是担心一朝失去客户的黏性,多少百年老店就是这样失势的。寡头竞争成熟的市场,越难伺候越得伺候。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寡头企业会最大限度攫取消费者剩余,并且造成效率的损失。可是只要我们细想一下电商之前的国美和苏宁,家电的价格是降下来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的竞争,消费的感觉是很好的。
尽管书上说,最理想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买方和卖方,谁也不能左右价格,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样的竞争是充分的,也最有利于调动资源要素。但现实却是几个寡头主导的市场竞争反而更激烈,不论是无偏好产品的完全寡头竞争,还是提供差别化产品的不完全寡头竞争。往往势均力敌的寡头,更容不得自己有一丝失误,同时还要绞尽脑汁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的创新。而由于寡头实力雄厚,他们更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去搞创新,去专注于自己的品牌建设。只要你对品牌上心,你就会对消费者用心。
明天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明年了,少不了要说一些恭喜发财的吉祥话。那就祝福腾讯和阿里的竞争更加激烈,祝福出现更多的腾讯阿里式的竞争,如此,消费者“马上”发财一事便是妥妥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