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号称是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不过,在假想中的首都经济圈腹地,一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治污圈”先建立起来了。多家媒体报道,针对治理PM2.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的班子已经搭起来了。组长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担任。副组长为环境保护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天津市市长、河北省省长。协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北京市,办公地点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由北京市副市长和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兼任。
可以看出,与首都经济圈仍在起草阶段不同,“大气治污圈”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北京市副市长张工日前在北京“两会”上透露,京津冀等六省市联合治污行动将主要从信息共享、交叉执法、应急联动等措施入手。
因为PM2.5的共同压力,使得京津冀必须结成一个共同体。既需要彼此为这个共同体做出牺牲,也需要彼此从这个共同体获得好处。共同体也好,圈子也罢,如果只有奉献,那么离风险也就不远了。老百姓俗话里讲,要想马儿跑得快,得让马儿吃得好。
在“大气治污圈”里,河北无疑是要做出很大牺牲的,当地政府是顶着失业率上升和GDP损失的压力。比如,根据《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17年底,全省钢铁产能削减6000万吨,全省煤炭消费量净削减4000万吨。
这样的小型休克治疗,需要给当地老百姓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释。一方面,是“鱼和熊掌”的置换。不想付出环境成本,就得付出一些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这也是首都经济圈的使命,如何更好地在京津冀之间做出功能划分、产业划分和红利划分,决定着首都经济圈的活力。首都经济圈应该可以使得河北更有效地承接来自北京和天津的教育、医疗、科研及专业市场的转移,使得河北在路网建设和首都新机场的临空经济区规划上,收获溢出效应,而不是挤出效应。
我们期待,京津冀在协作治理PM2.5的过程中,在区域协同发力的治污行动中,培养出共同市场的意识,磨合出一体化的协调机制,通过“大气治污圈”预先为首都经济圈练兵。同时,在大气治污的过程中,必然也伴随着首都经济圈各区域产业的承接,其本身就是大气治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承接,不仅是工业的,可以是高技术企业向周边地区的扩展,也可以是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业的拓展。事实上,“大气治污圈”虽然说的是环保,其实跟整个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协调与分工、人口的空间配置、生态保护区划分、土地利用管制都不无关系。在共同市场和区域一体化上,“大气治污圈”和“首都经济圈”是有相当多交集的。
没有雾霾,产业升级转型的倒逼力量不会这么刚性。大气治污是在补环境保护的欠账,但如果就此打开一个每个产业毛孔都充满着创新和技术革新的市场,也算是塞翁失马了。京津冀的这“两个圈子”需要互动起来,从而借着治理PM2.5的契机,打通京津冀的经济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