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街边巷角,烟花爆竹的摊位陆续换上新装,向来往的路人兜售年味儿。本月25日,北京市民就可以在指定网点购买烟花爆竹了。
年味儿和文化的惯性,让这一习俗能够消化掉诸多不利指责,比如致伤致死事件,比如制造垃圾和噪音。但是当PM2.5来了之后,燃放烟花爆竹正从少数人的不适转向多数人的不适,而且这种转向是在加速。
从去年开始,呼吁烟花爆竹从“限放”恢复至“禁放”的音量逐渐增大。从经济理性角度分析燃放烟花爆竹的不划算,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提倡个人之于社会的责任。不过第一年的效果不佳。燃放烟花爆竹如期而至,重度雾霾也如期而至。这也不能怪大家,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过程,在中国更是如此。
又让雾霾毒害了一年。不仅是北京,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人民,都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何为“同呼吸、共命运”。饱受雾霾之苦的人们,心境相比之前一年自是大为不同。再说起燃放烟花爆竹,似乎也没有了“也不差这几天”的底气。
中央着急了。在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号称史上最严。为保证目标和任务落地,国务院与各省市区的政府签订了“军令状”;北京着急了。2017年若实现不了空气治理目标,中央领导要北京市长“提头来见”。为此,北京出台了《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正襟向PM2.5宣战;北京周边的省市也着急了。为使大气质量三年有所好转,五年有所改善,河北省省长放下狠话,“钢铁、水泥、玻璃,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必须执行”。
治理雾霾难言轻松。生态战略的转型,往往意味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都是一场复杂的系统性改革。我们争取最好的结果,同时也估计到足够的困难。治理雾霾,需要将其纳入到市场解决的轨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就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坐等市场在什么时候传来大捷。个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不是市场所能左右的,完全是个人着眼于公共利益的道德觉悟和公民精神。比如个人可以选择更多地绿色出行,选择更多地节约生活方式。如果这些在观念和行动上一时难以转圜,那么在春节选择不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一份身体力行的支持。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仍受北京地方法规保护的情况下,作为公民个体,是否可以先行动起来,即使改变不了别人,至少可以改变自己。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燃放烟花爆竹也是如此,说不的人多了,也就从中趟出一条路来。无论如何,时间在“禁放”这边,越往后“禁放”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对于看准了趋势的事情,无须就这么被动等待和接受,是时候让“主观能动性”上场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