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在《求是》发表文章称,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四高四低”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速度”与“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发展积累的矛盾较多,运行风险加大,中国经济“现行版”已难以为继。
在谈到市场缺乏创新动力时,他指出“鱼塘中一条鱼死了,这是偶然事件;倘若多数鱼死了,说明是水的问题。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愿,说明我国经济环境、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还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
虽然我们强调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就意味着要告别中国经济的现行版,但将这个现行版如此五花大绑,还是鲜见。用“难以为继”来形容中国经济的现行版,是在直白地告诉人们,丢弃幻想,准备改革。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高速度,基本上勾勒出中国经济奇迹的另一面。对于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我们毫不讳言自豪和骄傲,但如果我们沉湎于这样的成就,而对于成就背后的成本掩耳盗铃,那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一直提防的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要不可免俗地掉进去。
经济之所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如果资源不稀缺,就无所谓创新不创新,效率和技术都是浮云。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就不再是问题,反正资源有的是。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饶是地大物博的我们也经不起如此惊人的消耗和污染,以至于地大物博不得不改成地大物“薄”。经济发展不是短跑,不是拼消耗,而是中长跑,拼的是均匀呼吸。到最后,无论是经济的PK,还是制度的竞争,都是在比发展的效率,比创新的速度。
无论别人怎么真心地对我们五体投地,还是兜着圈子跟我们玩忽悠,我们自己心里要有一杆秤。“四高四低”式的发展,作为我们改革之初奋起直追的增长模式,是与我们彼时所处的历史阶段相对应的,那时候我们最缺的是资本,技术和创新都是奢侈品。我们的本钱是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因此在经济起飞阶段只能如此,吃不饱的人是不会有糖尿病烦恼的。
时过境迁,靠这样急功近利式的发展,我们成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储规模世界第一。急功近利不是说不好,只是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不需要再那么急功近利了。相较改革初期,资本已不是稀缺品,稀缺品变成了创新和创业。而创新和创业,不是大刀阔斧的招商投资能带来的,而是细水长流的营商环境经营最终带来的“品牌溢价”。这需要政府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提供公共服务和提供法治规范。一个规范的、产权得到保障的市场,天然地带有鼓励创新的基因。创新未见大的起色,我们就要反求诸己,我们的市场是不是杂质太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