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公布,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公车消费一直是“三公”经费的大头。据官方数据,2012年中央政府95个部门公车总支出约36亿元,占这些部门当年“三公”决算总支出(60.79亿)近六成。毫无疑问,采取适度的货币化、社会化手段,肯定会降低行政成本。至此,公车改革有了一把标尺。但是,刻度还需要细分。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之下,市场仍在等待细节。
我们知道,改革的措施越是具体,就越不容易被歪曲和绑架。如果是抽象的表述,那对于相关的利益部门而言,是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解构改革和夹带私货的。因此,改革一定是需要细节的。比如说,废止劳动教养,语意明确,没有什么转圜余地,因此令行禁止的可能性就很大。比如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来拱卫,以限制一些政府部门的越权,以打开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多的细节,改革的轮廓也就越清晰。
公车改革亦遵循这样的逻辑。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对此公众一片叫好,因为规定的比较明确,限制条件比较清楚,让相关部门在执行的时候不容易打折扣,不容易推诿。与此同时,对于“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因为“适度”一词有着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人们就会有所担心,怕这个“适度”成为一个筐,补贴起来大方无上限。
公车改革中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规模庞大的公车存量如何处理。因为根据现行政策,只有省部级以上现职党政领导才有权配专车,厅局级、县处级、科级领导只能使用单位的公务用车。此次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不包括现职省部级领导用车。但各地厅局级以下党政领导违规配备的专车和公车将被取消。这些从前由省部级以下党政领导所使用的公车,在条例施行之后将去向何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车还在原单位放着,迟早还是会被重新启用的。因为这个监督起来成本太大,技术上基本不可能实现。
如果出现这个情况,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那就是公车改革的对象,一边享受着货币化的公务交通补贴,一边又假以时日享受着相对固定的公务车,最后变成了两方面都不耽误。因此,公车改革在进一步推行的时候,需要对上述的担心有个统筹考虑,以更多的改革细节,更多的改革具体措施,来封堵住公车改革被曲解的空间。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