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计划用十年时间遴选1万名高层次人才。第一层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第二层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第三层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拔尖人才。
创新经济,如果没有人才的储备和大量涌现,我们所追求的这个经济转型就是没有根基的。因此,致力于人才发掘和培养的人才计划,对填补我们科研创新的短板而言是不无裨益的。具体到“万人计划”亦是如此,从中也可以窥见国家对于人才的渴望以及投入方面的气魄。比如,对“万人计划”的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
“毫无疑问,这样的大手笔,对于调动国内科研人才的积极性、解决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以及提高科研水平是会起到促进作用的。”正如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所说的,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才计划的推行,应着力避免“计划”所具有的一些弊端,以及充分尊重人才产出固有的规律。人才产出不同于商品生产,后者有投入就会有产出,最多是粗放有余、集约不足。但再粗放也是有结果的,最多是人家投入一个单位产出一个单位,而我们投入十个单位产出一个单位。但人才的产出,或者创新成果的产出,没有这样的线性关系,有时候投入的再多,如果在其他方面是短板,真正的人才是难以生成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钱学森之问”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回答。
特别是,人才计划所具有的荣誉和物质双重奖励,有可能让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产生异化的竞争,反而破坏了计划本身想要营造的宽松环境。
其实,我们国家在科研经费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不吝惜的,但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前不久,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新闻发布会上对科研经费的“恶性问题”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愤怒”。有媒体梳理近三年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科研经费被贪污挪用骗取的事例屡见不鲜。总量居于世界第三、年过万亿元的科研投入,却没有换来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效应,让人们聚焦于科研机制如何将钱花到刀刃上。
因此,资金支持固然是重要的,但人才的培养和遴选,同时也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须知道,诺贝尔奖并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在思想市场自由竞争出来的。毕竟,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搞出名堂之前,是很难做出判断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