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在谈到“延迟退休”问题时表示,“这个问题还用再讨论吗?延迟是一个趋势,早晚的事,全世界都是这样做的,中国计划生育这么多年,人口老龄化更严峻,能例外吗?”郑秉文说,作为学者我不会因为被谁骂而改变,而且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急迫。欧洲的教训已经提醒我们,越早改革,改革的成本就越小,社会震动也越小。
在学术观点上,是要有一点“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但这个精神不能是选择性的,面对软柿子,嗷嗷地往前冲,面对硬骨头,喵喵地往后缩。如果说的是“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学者也是精神如此,我们愿意相信其是出于改革的公心,是对事不对人。但如果只是在延迟退休一事上劲头十足,我们就觉得其是因为这样做只会招骂,而不会招致强势利益集团的压力。
这种不惮以最坏恶意揣测人也是有据可查的。在采访中,记者提到延迟退休只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受益,郑秉文说,“这是一次分配制度的一些不公导致的,与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这样的回答是避重就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延迟退休和养老金“双轨制”共同组成了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为什么说到前者就是不容置喙,就是“这个问题还用再讨论吗”,而点到后者的弊端和有失公允之处,就变成了不知所云,就变成了跟自己没关系。如此一倨一恭,让人不信服啊。
延迟退休,改的是老百姓的利益,革的是老百姓的福利,老百姓不高兴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特别是,养老金“双轨制”改了五年一点没动静,难免不让老百姓犯嘀咕:改革为何碰到官员就绕道走,碰到老百姓就死磕。专家学者对改革有话要说,尽可直说,但不能专找软柿子捏。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屡见专家的高论遭遇民意的反弹,形成了专家与民意对峙的一种局面。比如稍早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在解读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时指出,“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虑进行考试审核。这个考试分为几项,包括文化程度的考试、法律知识的考试、工作能力的考核等等。来北京工作也可以参照国际经验,要有‘工作许可制度’,没有工作许可就是‘非法打工’,就要处理”。这样的观点其实与之前另一位清华教授杨燕绥所谓的“男耕女织”版退休方案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太没有人味儿,只追求理性的计算,或者说是算计,而放任人文关怀的缺失和淡薄。
一个运行有效的社会,需要常识,更需要专业。后者是由知识精英提供,代表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高度,与常识代表的底线思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因此,专业如果变得庸俗和势利,就不免让人惴惴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