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雾霾赖烹饪,擒贼先擒“卒”?

2013-10-10

据媒体报道,对于北京采取怎样的行动整治空气质量,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在提到控制人口、控制机动车、关闭一些重污染企业之外,同时对市民提出了希望,指出城市大了之后,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

吃热菜的市民,躺着中枪了。

“烹饪说”一出,被吐槽就是难免的事了,甚至可以算做是“求吐槽”。一时间,“烹饪也需单双号”的哄笑不绝于耳。这个不能怪老百姓笑点低,就好比飞机失事了,责怪地球上存在万有引力。任何从天空掉下来的东西都跟万有引力有关,但是我们解决问题,只能把其当做是客观规律、既定环境。烹饪虽不至于万有引力这般绝对,但移风易俗的可能性着实不大。

基本上,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千百年下来日积月累形成的民族特征,可以视为一种“沉没成本”。沉没成本通常使用在经济学中,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换句话说,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则是不可控成本。治理雾霾,跟这个成本较劲是用错了力。

当然,“烹饪说”也不是信口胡说。在一份由中科院专家执笔的报告中显示,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能占到15%-20%左右,汽车和相关产业占到40%-50%,外地污染传输占30%,扬尘占的比例少于10%。

不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凡事有个轻重缓急,且不说污染源中烹饪只不过是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就是要问罪烹饪,首当其冲的也应该是饭馆和露天烧烤摊,而不应该是市民的炒菜锅。如果说,烹饪已经成为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烹饪不改,雾霾不消,那么相信大家双手赞成“烹饪说”,改造国民性再难也要上。可是,中国人的烹饪习惯不是西瓜,只是芝麻而已。正所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你要求市民发扬风格,市民却只反感你治不了雾霾还挺会找替罪羊。

要求市民发扬风格,希望市民配合政府工作,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宣传的智慧,简单生硬的呼吁往往是让这效果走到了初衷的反面。“治雾霾没有小事,但需要从小事做起。”如果这样表述,我们相信比突然抛出“烹饪说”更能引发市民的共鸣和自觉。

治理雾霾是一项大工程,可以有市场手段,比如征收拥堵费;可以有行政手段,比如非常时期的单双号限行;可以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并重,比如压缩燃煤的使用量,逐步以清洁能源替代。不管何种手段,都是要调整既有的利益,都是要动一些群体的奶酪,面对不同层次的利益诉求,惟有做到“一心为公”,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推行的阻力和成本。这其中,政府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限制,要求老百姓去做的事情,自己率先垂范,方可让各项治理雾霾的政策占据道德高地。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