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反垄断是一把枪的话,在过去五年,它只是时不时地放个冷枪,而在今年,则是火力全开的马克沁机枪。
汽车行业眼下也将可能撞上枪口,尤其是进口车。
最近媒体有一项调查:同一款进口车在中国卖133.9万元,而在美国仅约合人民币35万元,国内不仅比国外高近100万元,还要加价才能够提到现车。销售员和消费者都说问题出在税费上。还是数据说话,一款出厂价52万元的进口车,加上所有税费也不过130万元,而国内4S店最低卖189万元。调查说着说着,就很明显地想往反垄断的方向靠过去。
暴利的进口车确实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但要是就此说其涉嫌价格垄断,也未免让人家小瞧了我们不是。
汽车行业一直以来的一个现象就是,进口车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进口畅销车型由于货源紧张而加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但消费者的选择权是自由的,并没有什么力量去强迫消费者非得买暴利的进口车。汽车行业是个公认的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谁能够操纵价格,价格出现暴利,国内市场结构以及消费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高价进口车凭借自己的高品牌附加值赢得市场的暴利地位,但与此同时,它并没有力量也没有权力去阻止和剥夺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机会。而且,他的所谓暴利地位不是恒定的,是需要不断创新去努力维持的,否则很快就会被其他品牌所取代。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暴利,其所抵触的是行政保护下的排他性的暴利。这种暴利的背后,并不会有成比例的消费体验。
所以,反垄断要打中七寸,而不能看着某一品牌的暴利就气不过。我们可以去调查这些企业是否在暗中操作一些最低终端价格的事情,但却不必纠结着进口车的暴利不放。对于我们认为可疑的经济现象,我们不必为了师出有名而着急树立道德优势,我们所需借重的只有法律优势。事实上,我们现在调查的多是市场竞争还算充分的终端消费品市场,这个市场有着用脚投票的力量,本身对垄断就是一种制约。而在一些行政垄断严重的行业,却未见反垄断的刀出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今年国家发改委在反垄断上不断出击,威风凛凛。但那些认罚的企业,有多少是服从于反垄断法的权威?又有多少是慑于国家发改委的权势呢?对于涉嫌垄断的案件,国家发改委既拥有调查权,也拥有处罚权,也就说不清楚,反垄断究竟体现的是法律的意志,还是国家发改委的喜好。其实,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国家发改委根据自己的意志去调查,去起诉,而至于被调查对象是否被裁定为垄断,交由法院去审判,让被调查企业去应诉,这样的一套程序下来,反垄断的工作或许能够让人更加心服口服。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