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美国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所称“中国北方人因空气污染比南方人减寿5.5年”,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昨日回应,上述结论缺乏实证,有失偏颇,“没有大量样本得出这个结论不可信”。
对这份包括清华、北大教授在内的联名研究报告,质疑是必要的。凡是统计调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真的可能,只能最大限度地去还原真实。但质疑的同时,研究所反映的问题也要重视起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环境保护这件事情上,我们怕的不是所谓的“危言耸听”,怕的是没有行动,怕的是没有危机感。
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其实都很清楚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处在严重透支的状态。数据固然能够给人们理性的分析,但是老百姓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有大脑,能够观察到空气、水和重金属土壤的变化是越来越好还是有恶化之虞。是不是减寿5.5年值得商榷,值得再研究,但人们身体健康遭受损害确实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这位副司长也承认的那样:“煤烟污染所排放的重金属、细粒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物质一定会影响人体健康”,争议的只是对寿命时间影响的具体数值。
来自境外的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不一定就是不怀好意的,也不一定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国内部门所采取的应对态度只能是科学态度。比如,觉得5.5年这个数据不靠谱,那就尽早拿出自己的调查报告,用统计来反驳统计,而不是用表态来反驳。
环境保护问题,在当前中国已经是个显性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环境恶化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也不再认可为经济发展可以付出污染代价的惟GDP,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在期待和要求环境污染的趋势能够被逆转,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要动真格的,而不是仍停留在嘴上的共识。因此,是不是美国的研究报告不重要,是不是5.5年的统计数据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计划做什么,我们愿意为环境的改善付出多少的努力和诚意。
仓禀实和衣食足之后,环保就是最大的需要。发展如果让好人变成了病人,健康人变成了瘸子和跛子,这样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同落后的绿色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目前中国社会的一大矛盾。
怎么办?这不仅仅是给环保部门扩权那么简单。尽管在前一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开表示,环保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许多职能出现交叉重叠。“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周部长所说的只是问题的一个碎片而已,即使有监管权力,很多地方上的环保部门都已靠吃“污染费”度日,污染企业竟成环保部门的“衣食父母”,这显然不是给环保部门扩权所能解决的。环保的决心,必须成为国家的坚定决心。就像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的,拿出北京奥运会时的狠劲儿,整治空气污染是能做到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