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货币新政莫成“半截英雄”

作者:韩哲 2013-06-27

自2009年的铁矿石谈判以来,终于有一条财经新闻成为所有人都想说上几句的社会话题了。“钱荒”当仁不让。

“钱荒”本算不得什么话题,钱荒了,放水就是了,在6月20日之前,这充其量是个常规财经新闻。但是大新闻往往是突破常规的,央行脸色一变,银行乱作一团,股市的泡沫最先被挤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刚开始时,央行的态度是决然的,明白无误的,那就是货币收紧,摆脱印钞依赖。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发文力挺,称央行不是奶妈。一来二去,通过内行的指点,外行似乎也开始明白过味儿了,用媒体的话来讲,就是经济政策的腰杆终于硬起来了。对于早就看不惯靠货币超发给经济增长打吗啡的人士而言,这显然是需要奔走相告的。事实上,尽管舆论中不乏呼吁政府救市的声音,不乏质疑央行走钢丝的声音,但赞扬和支持的声音占据优势。

不过,事情如果太顺利了,就不足以反衬改革破冰的困难。就在6月25日,央行的态度出现了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软化,表示已向并将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这也解释了当天股市为何出现V形大逆转。

央行变卦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过去170多年的历史,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更看重一硬到底,而不是妥协。就这样眼对眼地相互盯着,看谁先眨眼。这样的意境在武侠小说里固然是吸引人的,但在现实环境中却无法照搬,大家都是为了双赢,而不是为了同归于尽。“钱荒”以及货币放水问题,是个危险的炸弹。央行所要做的,是小心翼翼地拆除炸弹的引信,而不是一上来就把它引爆了。央行硬的一面也好,软的一面也好,都不影响我们对于货币新政的判断,因为我们更重视的信号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个月之内“三提盘活货币存量”。

改革是一盘难下的棋,如果启动得过早,当社会环境和观念结构还无法支撑利益调整时,改革很容易“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同时,如果迟迟不予启动,人们等待得太久,不满就会滋生,社会就难以维持稳定。于是,这个国家的精英要做这样一个决定,如何因势利导地推动改革,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

货币新政,就是这样一个对的时候正在做的对的事情。其着眼的是改变货币和投资驱动型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去杠杆化和去产能化,不搞刺激,与此同时辅之以政府的简政放权,腾出一大块空间留给市场去闪转腾挪,去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这是我们纸面上的美好憧憬,这憧憬若想变成美好的画面,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决策层的闯劲,需要决策层拿出“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魄力,将对的事情顶住压力坚持做下去,策略要灵活,方向要坚定,莫让货币乃至经济新政成为“半截英雄”。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