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中国,今天只有一个事情,那就是高考。微博昨日就开始了吐槽,预测今天的十大新闻:比如家长组成人墙上路拦车引冲突、考生遇堵车幸获警察叔叔救助最后一分钟赶到考场、考生迟到被拒进入考场情急下跪、大叔大婶矢志参加高考称人总要有点理想、高考作文题公布全民激扬文字、考生考罢方知亲人病重或去世、抱病参加高考一边打吊瓶一边答题、媒体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高考体现了整个国家的复杂性,等等。
现在这个月份,也是高校毕业生四处寻找工作的时间。史上最难就业季,让高考也没那么痛快。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高考也是如此。喋喋不休地吐槽一件东西,恰恰是证明你离不开这件东西。骂得越狠的时候,恰恰是对他期望最高的时候。就像那句电视剧里的台词,爱也好恨也罢,想起的都是纽约。高考是一项制度,是公平的象征,是一种情绪,是应试教育的“临时工”。高考甚至是一项特权,即使是屌丝,在高考这几天也能享受到公权力的贴心服务。
虽说高考的“国考”地位已经让给了公务员考试,后者热门岗位的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但论及普适性,高考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话题。仅仅从人数上比较就可明白,高考人数已近千万,而公务员考试人数也才上百万而已。更重要的是,高考是社会保持上下层流动的为数不多的依然享有公信力的通道。
当然,高考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这本身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但这个进步之风还没有吹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在那里,高考依然是命运的窄门,进得去进不去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无数寒门子弟夙夜寒窗,为的就是高考的若干天。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也听不懂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大道理,也许对鲜衣怒马的孩子而言高考只是转折点中的一个,而对于寒门子弟高考只能拼了。否则,湖北一山村的高中,也不会将考上清华的学生立碑作传。
高考恢复36年来,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在今年“两会”的新总理与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就回忆道:“我还记得1977年高考后,我是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的。”总理是如此,中国合伙人也是如此,无数人的命运,就因为那开端于36年前的一场特殊考试而改写,千千万万个被改写的命运,汇聚在一起改写了这个民族的命运。社会因高考流动起来,社会的活力也就此迸发出来,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梦想所在。中国梦其实一直都存在,高考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
未能免俗,在文章最后还是要祝莘莘学子考试顺利,在考卷上笔走龙蛇,用笔写下一个远大的前程。大学梦也是中国梦的一个棱面。没准今年的作文题就跟中国梦有关。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