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破功利的塑像易,破功利的心结难

作者:韩哲 2013-05-03

据媒体报道,湖北来凤县一高中日前为考上清华的该校学生立塑像。在该位学生的雕像下面还有不短的碑文,最后一句写道:“他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

我猜很多人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范进中举”。考上清华之后这所中学的狂喜,与范进中举后的种种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很有一拼的。听说在引发舆论热烈议论后,塑像经当地教育局过问后已着手拆除。其实,拆不拆的没有多大区别,正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拆功利主义的塑像易,拆功利主义的心结难。功利主义的教育思维和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一整套教育机制,又岂是朝朝暮暮之间就能改变的呢?

整个事情确实雷人,这也是众人在看到这条消息的第一反应。不过,如果这事发生在一个穷困偏远的山村,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人们的“雷感”也就没那么强烈了。毕竟,在那样的环境下,状元和清华或许有一些朴素的骄傲在里面吧。

树碑立传做成雕像以示庆祝,在城里人看来,做得太过火了,甚至是搞笑和荒诞。教育要以培育人的全面发展为初衷,教育既要培育人才,也要培育“人”。因此,为学生立塑像与这种初衷相背离,受到指责无可厚非。然而,这其实也恰如其分地成为一个贫困山区里落后教育的写实。城市里微不足道的成绩,在山村里就变成了热烈讴歌的成就,是否除了嘲笑还应该反思一二。

教育资源分布的极大不平衡,助长了这种搞笑和荒诞。无论是边城还是山村,对这里的人而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自己的梦想却不具备与外面世界的人同等的机会,因此当类似清华的机会光顾时,非但要仅仅抓住,自然也会被树立成典型予以宣传。因此,这所中学校长所说的“榜样”也好,观者揣度的“政绩”也罢,用不着较真儿,因为其就是榜样,同时也就是政绩。

物以稀为贵,教育资源的薄弱、出人头地机会的稀少,都会让身处此境地的人们别无他法,只能奋力抓住这稀少的机会,头悬梁,锥刺股,功利主义都是为了藉此可以享受更多的包括教育在内的资源,可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来选择。校长是这么功利地想,学生何尝又不是这么功利地想。我们可以呼吁教育摒除功利主义,但这种受迫于环境的功利主义是不大会理会这样的“空谈”的。

人人平等,这是我们的理想和理念,但现实情况却是人生而不平等。追求平等,我们首先要追求的是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可以使人人都享有出彩的人生。而这其中,教育是机会平等的重要阶梯,如果教育资源的分布太过悬殊,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因教育不公平而带来的社会结构僵化和凝滞,是烘托不出一个全民共享的中国梦的。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