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限这限那”总让人想起票证时代

作者:韩哲 2013-04-12

从十八大到“两会”,改革本身被重新强调,改革的方向也被指明,那就是厘清和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属于市场的事情政府就不要越俎代庖。用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见面会上的表述,那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近些年来,行政审批权成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症结所在。行政审批权对市场形成的管制严重地影响着市场的效率和创新,甚至是市场机制的发育。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本届中央政府表示,要再削减1/3的行政审批权。简政放权,这显然是市场的利好。

然而,我们却注意到,一些地方的某些做法,其实是背离了上述所说的改革精神。市场本来就是一个脆弱的事物,它的要求既高,而大大的好处偏偏又在实现之后,往往行至中流的时候就因为不完善而引发抱怨和疑虑,认为其是潘多拉的黑盒子,其实是黑锅而已。市场一经启动,我们曾经很乐观,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但现在看来是有些乐观了。在权力从市场、社会和私人领域退却后居然又开始折返跑,这也让一些经济学家对市场的逆转不无担心。

改革已经深入人心,民生也是深入人心,但令人苦笑的是,一些政府所做出的越界政策却是经常以民生为名,过多过细地深入到市场内部,把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人为分成三六九等,给每一种交易行为定性,都快赶上当初的划定成分了。政府与市场、企业的接触点越多,审批权自然也是随之而来,寻租和腐败的机会也就越多,结果就是以民生开始,却造成改革的倒车。宏观调控本来只是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靠市场过程去改变市场预期。如果动辄就是各种限制手段,限这限那,买也限,卖也限,无所不限,那真是马上就要看到计划经济的标配——各种票证了。

一件大宗商品贵不贵,自有消费者去用脚投票,这个本用不着政府操心,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哪有说定价高了就不让卖的道理。直接限价,这还是市场经济吗?如果这件商品关乎民生和稳定,政府绞尽脑汁去想去做的应该是如何增加供应,如何减轻税负,而不是绞尽脑汁规定这样买不行,那样卖不行。不想办法从体制创新上增加供应,却一味打压需求,我们难道真的已告别计划经济了吗?

前些天,撒切尔夫人去世,一生功过是非,有差评,更有好评,因为“撒切尔经济学”对当前的中国实在应该有所触动:那就是重点不是政府应该做什么,重点在于政府不应该做什么。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提出“良治”政府理论,他认为政府不应该去代替市场的微观主体去创造财富,而是应该创建保护微观主体创造财富的制度环境,这包括保护产权及知识产权,保障契约精神的履行,更重要的是,约束自身权力不去与民争利,约束自身欲望不对市场指手画脚,约束自身理性不对产业高瞻远瞩,不让有形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如此做的政府,即是一个市场友好型的政府,而“良治”下的市场,必然是充满效率和创新的。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