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危机感催促我们一往无前

作者:韩哲 2013-03-06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GDP等数字总是最先抓住我们的眼球,没办法,对速度追求了六十多年,即使嘴上已经开始说调结构了,但眼神总是不由自主地飘过去。何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和劳动力大国,经济增速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增速断档引发的失业压力是不可承受的。

以前,我们是一门心思地追求GDP的增速,现在我们开始三心二意了,开始关心收入如何分配,开始关心奶粉问题,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史无前例地开始关心空气、水和土壤。在今年的报告里,温家宝总理说,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在日常生活里,对于劝别人重视健康,我们通常会说,身体健康是1,房子车子票子等等的是零,1没有了,再多的零也是零。推己及国,道理也能够说得通,GDP也是一堆一堆的零,国家的空气、水、土壤等生存生活生产环境就是那个1。1和零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支持的。没有零,1再健康,也没人瞧得上你;而没有1,零再多,外人不敢小瞧了,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却有点瞧不上自己了,有钱的移民,没钱的骂娘,话有些绝对,却足够让我们反思了。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最大的矛盾是零太少了,用标准的表述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最大的矛盾不再是零的问题,而是1的问题,而最终引爆公众的就是雾霾,因为它平等地伤害所有人的健康,不论贫穷还是富有。

所有的发展都是两难,都是在多重目标下的取舍和平衡,没有一项政策都能讨好所有的目标。任何一个国家如果铆足劲发展,环境都不会好到哪去。如果想要改善环境质量,那种靠大规模投资驱动、以牺牲和透支环境为副作用的发展模式势必要重新检讨,调结构和经济转型就势在必行,通过消费,通过创新,通过服务,维持一个尚可的增速的同时,逆转我们不断变差的生态环境。

对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我们虽然也会感到焦急,但一直难以下定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有时候,面对这令人不快的报告和数据,我们选择当鸵鸟,讳疾忌医。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强烈的危机感。对照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危机感在背后的推手。若不是“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危机感,若不是新中国成立近三十年依然贫困到担心被开除球籍的危机感,我们不会在没有任何的计划和方案的情况下就大胆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危机感让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果,但这第二大经济体的成果,也确实消磨了我们的危机感。如果雾霾有任何值得庆幸的地方就在于,它重新给了我们危机感,重新让我们认识到1的宝贵性。我们希望这危机感,能再次推动我们义无反顾地改革开放。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