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后一天过去,我们得以有机会来审视一下在这燃放背后的公民精神和个人社会责任。
数据显示,今年的烟花销量同比下降了35%,在雾霾的阴影下,减少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只是呼吁,也确确实实成为了人们的行动和觉悟。稍微有些虎头蛇尾的是,在元宵节的这一天,在霾黄色预警的背景下,一夜爆竹紧,不绝于耳,让那些热切期盼公民觉悟大大提高的人有些失望。
即使如此,我也仍旧主张,限放要比禁放更有效。政府不能管得太多,也管不过来,政府只需要划定一个标准或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法律意义上的限制,人们的行为只要不出界就行,剩下的事情只能交给道德的觉醒、权利责任意识的觉醒。整齐划一地要求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政府没有这种力量。公众是需要启蒙的,觉悟是需要复苏的,这其中,只不过有的人速度快些,有的人速度慢些。
我们现在有个思维定势,只要遇到问题就一股脑问政府该怎么办,能做什么。这当然也没错,政府承揽了那么多的权力,自然也需要承担相匹配的责任。但同时,人们在向政府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回避了对自身的更高要求,行有不得,却不大情愿反求诸己,善为人省而拙于省己。在春节期间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对于个人社会责任的要求而言,其实并不是什么有难度的事情。最难的事情,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细节,比如愿不愿意减少私家车出行而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对此,很多人恐怕即使是戴着口罩,也要驾车出行。在这方面,公务车确实需要率先做出表率,但这并不构成个人绿色出行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些年,虽然环保的理念已被公众知晓和理解,但总是还差那么一点动力和压力,仿佛这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是欧洲人的事,是NGO的事,是自己之外的旁人的事。雾霾让我们意识到,糟糕的空气是不能选择的,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命运共同体,都没有理由再后退,必须形成一种共识和信仰,反求诸己。站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也就很好理解马云为什么说很高兴看到雾霾。正如其所说,“这不仅仅是因为发展快速造成的,不仅仅是因为政府的失职造成的,是我们社会缺乏一种抗体,缺乏一种信仰”。只有心中常怀畏惧,才能从这一雾霾危机中学会教训。在此之前,有一句话如雷贯耳,那就是人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最大教训,就是人们从来没有接受教训。我不希望这次雾霾危机,仍走不出这样的历史窠臼,让后人对我们这一代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雾霾,既是整个中国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的问题,一心指望政府拿出些妙计来治理是个人的偷懒思维。至少,在减少雾霾的行动中,每个人都是行动者,而不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局外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