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中国网事报道,沿海一省份某厅局负责人因不堪忍受会议过多,让人统计涉及厅局相关工作全年的开会数量,统计结果令人震惊:1068次!平均每天就要参加近3次会议,结果厅长不够副厅长顶,处长不够副处长顶,会议召集者自己都受不了。讽刺的是,这个厅局还不是所谓的“最重要部门”。
对于这些部门的干部和公务员而言,每天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所谓文山会海早有耳闻,如今也有了一个管中窥豹的参照。只是文牍这东西没有不行,多了也不行,泛滥了则成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成为效率的慢性病。文牍治国,这在我国是有历史传统的,古代那些王朝,虽然都宣布立朝之本是礼仪是道德,但具体的操作还是靠文牍与会议,可时间一长就变成了不干实事,正如明朝一样,被黄仁宇抽丝剥茧写成《万历十五年》,提供了一个失败者的记录册。
一年上千次的会议,质量究竟如何,外人是不知道的。但公众总是不惮以最坏的想法揣测,冗会居多。在以往的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一项重要的会议上与会者竟然睡着了,或者是在平板电脑上打游戏,发言也是“领导英明”、“群众满意”不离口,这样的会风显然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合时宜的,在当下更是扎眼的。多删减一些“尊敬的领导”,多删减一些官话套话空话,既解放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解放了纳税人的钱,何必还要强撑“痛并快乐着”的表情呢?
无论是实干兴邦,还是“八项规定”中的精简会议活动,都是十八大后的中央新精神和新气象。在这自上而下的推动中,地方各级政府单位理应积极响应,顺势解决连自己都受不了的积弊,岂不是件好事?俗话都说了,不打馋的,不打懒的,专打那不长眼的。
马上,全国“两会”就要召开了,人民日报已经刊文在畅谈“两会”会风新期盼,比如发言时少一些表扬和自我表扬。会议的目的不是为了念稿子,也不是为了吃果盘,会议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连自身都成为了问题,那可真是贻笑大方了。对于“八项规定”各地都在落实,于是我们看到,会场简朴了,时间缩短了,不摆鲜花了,没有红地毯了,迎来送往也少了。这自然是看在公众眼里,喜在公众心里。然而,“八项规定”对于“新会风”的期待显然不仅仅止于此,在形式改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改变,让会议能够解决老百姓的国计民生,而不是与会者的肚皮生计;让会议能够多一些“干货”,而不是一些“片汤话”。会议数量本身并没有好坏的标准,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我们期待在3月的全国“两会”上看到新的示范。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