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雾霾背后的发展观

作者:韩哲 2013-01-28

昨日,北京又出现了雾霾天气,根据天气预报,未来三天仍将持续。2013年以来,恐怕最让北京市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频繁现身的雾霾天气了。一个月四次,确实多了点。发生在北京身上,想不成为头条都不行。

适逢北京“两会”,雾霾天气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会议热点。首先,政府工作报告对此是不吝笔墨,表示今年北京要确保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2%。在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则用“压煤、换车、增绿、监测”来概括北京改善空气质量的四大举措。代表委员们也是纷纷建言,热议如何实现“美丽蓝天”。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方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将是北京今后的目标,也是北京新的标准。

谁是雾霾的祸首?没有标准答案。汽车尾气惹得祸、燃煤所致、工业污染添堵,抑或兼而有之。如果是汽车尾气,可以通过立法来推进机动车污染的控制,比如排污费,在“两会”中我们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如果是燃煤,也有解决办法,比如在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无煤化”,逐步压低煤炭的使用规模。但如果是工业污染,就比较难办了,因为这涉及到发展模式的转型,形成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靠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人财物的凝聚力,如此,北京才是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业态,才能跟伦敦一样,告别历史上的雾霾记忆。

北京想要建成世界城市,就必须迈过雾霾这道坎。但是,这远远要比“奥运空气”更难,因为其要依靠的是长效机制,而非憋着一股劲儿的全民运动。这尤其考验政府精细化管理城市的水平。战胜雾霾,政府需要用力,但与此同时,市民也需给力。这在机动车排污控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毕竟,北京机动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500万辆以上,在机动车身上的任何政策出台都关切到相当多市民家庭的切身利益,如果希望出台的政策可以达到预设的一些效果,则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纽带是断断不可或缺的。比如排污费的征收,比如非常时刻非常时段的更严格限行,政府部门必须要让市民相信,两者是共同面对的,不存在某一方只有义务,而另一方只有权利。既有共识,又有共信,一个政策才会在产生法律责任的同时,亦会催发社会责任感。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