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向读者征求意见,“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什么?”1月9日的《人民日报》就登了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包括“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等。
官话套话最是痼疾,却至今不衰。虽为老百姓反感,却不为所动。近些年来,我们在荧屏报端,“最牛官话”的样本屡见不鲜,甚至在一些重大灾难中,面对焦急的话筒和镜头,硬着头皮接受采访的官员依然按部就班,将官话再背一遍,重视没有不高度的,过问没有不亲自的,指挥没有不现场的……须知道,这个时候,人们最亟须知道的是信息,而不是领导。一些领导干部们习惯的还是官员的身份,而不是公仆的身份,习惯于向所谓的群氓宣布指示,而不是习惯于向本来的公民和纳税人沟通交流。
同样的,官话虽不应是面无表情地照本宣科,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也不是说相声,俏皮话和网络段子倒是能够拉近官员和群众的距离,但如果发言中除了段子还是段子,放之四海而皆笑,久而久之,恐怕这距离又会被迅速地拉远,就像老虎眼中的黔之驴,就这么点伎俩。
官话说久了,甚至连人话都不大会讲了。前些日子,对于7名孤儿的遇难,兰考县宣传部一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能拿7个孩子的生命换来中国弃婴收养的机制,我觉得这些孩子死得有价值”。这样令人冰冷透骨的言论,居然还是面对镜头说出的,可见对人民的痛楚,是怎样的无知、无感以及无动于衷,连“有话好好说”都不会了。
如果官员脑子里想的不是为人民服务,说出来的话自然是假大空,成为一种话语的仪式,以至于以人们听不懂为成功要诀。就像古代官员在各种礼仪、祭祀活动时所说的话,成为一种没意义的存在。四六的骈句,华丽则已,言之无物,自以为能感动上苍,可要用老百姓的话来讲,那是在糊弄鬼呢。
人人都道官话是个坏东西,可官话偏偏又是个“好东西”,上能忽悠领导,下能忽悠群众,因此,即使在六七十年前被毛主席斥为“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到如今也没有被“扔到垃圾桶里”。“官老爷”的心态不纠正,官话套话是改不了的,甚至换个马甲又变成了官话套话。时间长了,不仅领导干部会说官话,就是政府部门的办事人员都潜移默化了。那被《人民日报》记者一上午拨向民政部的15通没有回应的电话中,接线员口中的“领导很忙”、“领导不在”不难道也是泛官话吗?
官话什么时候最好用,没有调查的时候最好用,没有见地的时候最好用,但求无过的时候最好用。可这种以官话作为遮羞布的“无过”,于国而言当真是“误国”了。在小说《围城》中,有人评价方鸿渐,你是个好人,但全无用处。官话就是另一个方鸿渐,好听则已,但全无用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