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这恐怕是15日-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分量最重的信息。
近些年来,对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的步履维艰,对于在深水区的徘徊不前,越来越多的人指出,部门利益化、部门立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呼声愈强,同时也希望改革能够列出时间表,否则改革改到一半,就有人不想改了,想维持一个“背靠权力、面向市场、随时套现”的舒服环境。显然,决策层注意到了此种改革呼声,并将之形成文字,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上公诸于众,着实提振了改革的信心。
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改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多地是对原则进行了背书,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不动摇,表明了继续改革的决心和态度,具体的进一步改革措施并未涉及,留待日后再予以细化。
改革和转型,都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和智慧的事情,需要各个利益群体的共识乃至妥协,整个社会都应该意识到,没有哪个阶层会取得完胜,也没有哪个群体会一败涂地,在矛盾比较尖锐的地方,就需要有一方能够让利,以维持社会整体的和谐。我们的改革,其实不仅仅是一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是一场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大转型,这个大转型,其实面对的还是一百五六十年以来的历史课题,国家的现代化。而这个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从历史到现实,政府相对于市场都是强势的,因此在这关系中,政府怎么改革,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色。
在当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时刻影响着市场的效率和风向,但最为核心的接触点,毫无疑问是税收。税收权力是一项强制性、无偿性的权力,不仅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一项权力,必须置于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之下,而不能为行政机关所独享,以至于可松可紧,既可以巧立名目,也可以堂而皇之征收过头税。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的税收权力不可避免地强化乃至膨胀,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财政收入的增速总是两倍于GDP的增速,更不要说是人均收入增速的几倍了。
因此,税收以及相关的财政预算必须要做到监督有力,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政府怎么收,怎么支,都必须得到制衡和约束,只有建立起这样的硬性税收和预算约束,政府开支才能够做到厉行节约,把钱花到刀刃上,政府也不会有无限膨胀的投资胃口,有条件没条件的都要上。只有税收权力在法律边界面前止步,只有政府开支在法律层面面临较真和讨价还价,只有政府的钱袋子由法律控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有了基本的确定性和规范性,成熟的市场经济也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