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是没出息,还是太诱惑

作者:韩哲 2012-10-25

据媒体报道,哈尔滨市日前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457个工勤技能岗位,最终报名成功的7186人中,近半为本科学历,并且还有29名硕士。

457个岗位性质已经写得很清楚,是工勤技能,包括307名汽车驾驶员、30名汽车维修员和120名清洁员,但29个硕士还是要抢这些在他们眼中的香饽饽。显然,香的不是扫大街,香的是事业编制。正如有网友调侃,“事业诚可贵,收入价更高。若是有编制,两者皆可抛”。

究竟是这29个硕士太没追求,太没出息,还是事业编制的诱惑使然?

究竟是什么让大学生、研究生打破头也要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这必然有资源流向方面的导向。学以不致用,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是资源分配出现了问题。

某一行业或者职业拥有吸引力,必然是因为大量社会资源在流向这一行业或职业,使得在这里谋得工作、职位,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在这里劳动不仅光荣,而且也能致富。因此,高校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收入在我们国家的分配结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拥有更好的福利和待遇,在资源分配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更加强势。这些当然会被“天之骄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在稍早前,一则“官迷”的报道也吸引了大量眼球。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68.5%的受调查者择业时会优先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而在众多原因中,“灰色收入多”排在首位。

这是一个很理性分析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在抱怨“最苦金饭碗”,公务员考试的人还是如过江之鲫,一年比一年竞争激烈。优秀人才涌向企业,这是我们经济过去三十多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安稳的、按部就班的公务员工作,对于我们经济未来发展,在人才支撑上当然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同时,我们也需要指出,尽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是金饭碗,但选择仍然是存在的,是大量存在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向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机会。大学生被赋予了择业的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选择自己擅长的工作,甚至可以选择哈佛式的就业观,即不去寻找工作,而是创造工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的人士选择下海,选择投身企业,重拾实业救国的方向。在新世纪前后,互联网的繁荣使得很多青年才俊去拥抱创业,大大拓宽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广度,也在择业上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界。充满活力,敢于迎接挑战,敢于面对不确定性的青年学生,也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如果他们变得更务实、更保守,少了些理想和闯劲,这也不是社会所期待的。因为他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而不是夕阳红。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