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发布报告称,自2008年以后中国生产率增长出现大幅下滑,根本原因是中国第一代政策改革成果已使用殆尽,未来劳动力、大宗商品、资本等要素的成本还将持续上涨,而企业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无法将这部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提高生产率已是势在必行。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乐观者有之,担忧者亦有之。此前,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提出的中国经济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20年,固然显示出对于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但是这个8%和20年不是凭空得来的,不是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萧规曹随就可以的,即使如林毅夫般乐观,也只是在强调潜力。
去哪里寻找潜力?从世界银行归来的林毅夫将重点放在经济结构方面,强调比较优势和运用好后发优势,因此比较突出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认为政府要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以达到他所言的“经济发展的连续性的结构变化”。这在哲学上,恐怕适用的就是量变引发质变的原理。不过,在林毅夫的发展观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政府能够提前准确判断出哪里需要投资,而且这投资是有效率的。
然而,偏偏这个假设政府不能保证,如果政府是全能的和先知的,我们就不需要搞市场经济了,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反而是最有效率的。一位经济学家此前表示,对照上世纪80年代的发改委(彼时叫计委)对21世纪诸多目标的预测,除了人口数字,其他都差得十万八千里。在谷歌、苹果和facebook问世之前,政府的规划和投资是断然想不到的,是不知如何去鼓励和扶持的。而前些年,被政府大力扶持的光伏企业,短短几年光景就变成了产能过剩。对于中国而言,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是什么瓶颈,甚至已经是超前、饱和,本来政府主导的这样的工程建设就比较低效率,再加上投资回报率不高,连续的财政刺激和政府投资是难以为继的,对经济的扭曲作用也不容小视。
有人拥护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有人不太赞成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建议政府弱化自身的投资功能,而强化本来的公共服务功能,对企业一视同仁,逐渐减弱行政审批和行政垄断,健全法治规范,为全社会提供保障。因此,回到安永的报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生产率身上。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却让企业变得懒惰和短视,根本无暇反思生产率问题,先接过廉价的资金,扩大产能再说。
提高生产率,需要给企业一个更加平等、行政成本更加低廉、产权和知识产权更加保护的市场环境,如此,政府在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型,而这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的政策改革成果,平稳护送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跃过“中等收入陷阱”。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