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根据清华大学所做的《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据当前可获得信息最近、最完整的2010年数据显示,81个市政府中,财政透明度“及格”的仅有7个城市,没有一个是“良好”。报告指出,政府更愿意公开预算,而不是决算。至于预算外花销,81个市政府则无一公开。
必须指出的是,今年以来,国家推进财政透明度的工作力度很大,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要求各部门对今年的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支出等信息的公开“迈出较大步伐”。在部门预算中,各项支出被要求要细化到项级科目。
尽管中央的决心很大,但部委和各级政府财政公开的脚步迈得并不大,而且当前能够公布的都是比较容易项目,至于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收入、“三公”消费的明细账,就属于财政公开改革的深水区了,是比较难推动的项目。
近年来,公众对于政府财政公开渐渐变得“苛刻”起来,而每一次政府财政预算的公开,总能被诟病出种种不足,与公众期望中的透明度还是有相当距离。而媒体和公众的这种批评,并不能产生多大的约束力,被批评的政府单位不会因为批评而做出改善,态度好的做出一个“言简意赅”的解释,态度不好的干脆就奉行鸵鸟政策,就当没听见。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只公开那些无伤大雅的财政收支,只公开那些用在了“正道”上的经费,而对于那些公众心中一直怀疑有猫腻的开支,则公开的不多。事实上,透明度不高,正是源于公开监督没有形成力度,源于政府权力的强势。
事实上,对于政府的监督,如果没有对财政的监督,这监督是无从谈起的。对于个人而言,财务自由才能实现人身自由,对于政府而言也是一样,收钱和花钱自由,政府当然会感到很自由、很痛快,但是政府这种不受限制的自由,对于供养政府的公众而言却是不能承受的。因此,对于政府而言,财务不能是越自由越好,而应该是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做到财政的公开和透明。
现在的政府财政公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上不对下,往往是在中央的推动下做出的一些姿态,这就很容易变成财政公开版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政府部门财政公开的账本粗枝大叶、沉默如金,甚至就干脆不公布。如果财政公开的步伐总是小碎步,公开的效果难免总是不尽如人意,反而不利于树立公众对于政府财政公开的信心。对于政府财政公开,光有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监督是远远不够的,中央不可能对下面那么多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因为代理的链条太长,成本太高,如果能够创造一种环境和制度,可以使公众对于政府部门的财政公开施加压力,从而在政府财政公开上能够给予有力一推,而使其可以用力一跳,得以“迈出较大步伐”。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