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种泛滥于媒体和网络的“舌尖体”,就能知道《舌尖上的中国》已经火到什么程度了。甚至,有关部门为此召开了研讨会,探讨其何以感动中国,成为一件口水和泪水齐飞的文化现象。
何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之处呢?在于这部纪录片明拍美食,暗拍生活和人物。在里面,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厨,也没有什么厨艺的炫技,有的只是舌尖背后的中国,一个充满温情的中国,一个让人留恋的中国,一个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影子的中国。纪录片所传达的不仅仅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不仅仅只是酸甜苦辣咸的味道,其既是舌尖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既是故乡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也是自然的味道,更是传统的味道。
正如我们看到的,《舌尖上的中国》并没有想着要叙述怎样宏大的主题,也没有被规划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献礼纪录片,但是通过贴地气、冒露珠式的细腻镜头,使得人们的这种爱国冲动和情怀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正如有人激动地指出,《舌尖上的中国》是最好的爱国主义宣传片,没有之一。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舌尖上的中国》自然是契合了人们的某种心理,唤起了人们长期以来某种缺省的感情状态,那就是被种种不如意现实情况所遮蔽的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挚爱。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饮食就是这其中的一种象征体系,串起我们个人的童年、生活、历史和共鸣,从而激发起对自己是中国人的强烈认同感。
这部纪录片既是给国人看的,也是希望成为向外国人展示中国形象的一个窗口。向陌生的外人宣传自己,本来就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我们既可以在昂贵的纽约时代广场滚动播放高富帅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也可以将镜头对准貌不惊人的小地方、小人物,润物细无声地打动人,后者在成本上更经济,在效果上更突出,应该是我们以后对外宣传所格外需要用力的地方,只是这种用力不应事事用力,而是要给予创新的自由。
近些年来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危机,让很多人谈食品色变,一说起食品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而《舌尖上的中国》像妈妈的手一样,从我们受伤的心尖抚过,让我们重拾起对于美食的渴望。正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如此美好,我们才更要珍惜这样的中国,对破坏这样美好中国意象的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找到根治该问题的制度之策,让美食成为我们纯粹的文化财富,而不是有一个化学问题。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