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对于媒体曝光“问题胶囊”等行动表示感谢。他同时指出,许多深刻的教训,反映了公共卫生的极端重要性。
“问题胶囊”事件经央视首先曝光,众多媒体迅速跟上,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问责声浪,不仅仅是指向那些有问题的药厂药商,同时也指向监管不力的质检等行政部门,反思我们存在的一些体制性问题。不能说媒体曝光就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是只要媒体随时准备着揭黑,就能加大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的违法成本,从而保持一份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敬畏之心。
盖子被揭了,被揭盖子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埋怨记者多事。在去年的一场食品安全事件上,就有当地执法人员对前往采访的记者抱怨,害得没有时间休息。很多时候,人们指责媒体在报道事件中的推波助澜作用。这个问题媒体自身也在反思,也在总结,但不能据此就将所有责任推向媒体,自己获得了道德和责任解脱。
过去几年,反感、抗拒甚至拳脚相加于媒体采访的事例时有发生,本来是报道别人头条的新闻记者也不得不尴尬地成为别人新闻报道的头条。记者被打、被骂,甚至被无端网上通缉的事情都已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既说明记者采访到了事件涉事一方的痛处,也说明了媒体从业环境的风险性。而这种对于公众知情权的蔑视,这种对于法律的不屑,长此下去势必造成监督的无力,而为市场经济中的劣币提供了一条高速路。
问题曝光之后,涉事企业所在的行业和专管部门肯定也是脸上无光,甚至是较为窘迫的。如果放不下所谓的面子,也不顾老百姓的里子,从此对媒体记者心生厌恶,甚或是暗地里搞一个黑名单出来,事事不配合,事事皆以提防的心态而严防死守,对立情绪渐长,受伤害的是整个社会。何况,过去的历史经验表明,负面新闻是捂不住的。而如果换一种思维,将媒体当做是诤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受益的也将是整个社会。媒体监督和被监督者不一定是对立的,如何能够转化得好,将是共同地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要说,媒体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对媒体展示开放的态度,即使是在危机面前,仍不失为是一种加分之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过而改之,并让公众知道这个过是怎么来的,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吸取教训。上周发生在深圳的交通肇事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样本,面对步步紧逼的质疑,公权力部门不推诿,不逃避,也不问你是哪家报社的,在为谁服务,而是积极释疑,有疑必释,从而很好地扭转了舆论气氛,反而是凝聚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对媒体工作和职责所在的感谢,是一种态度的转化,不再是把媒体当做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面,而是倡导一种太极的心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通,都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这样一个共同目的,所不同的也只是分工不同。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