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中央部门公布了自己的部门预算,能被公众质疑的很少,最多也就是问问你的住房保障开支怎么这么高。这当然不是各部门的预算表明明白白,而是信息笼统到不知怎么质疑。
昨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2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要求公开财政部批复的全部预算表格并细化到款级科目,其中有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和住房保障等支出要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同时,中央部门要在2011年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和分项数额的基础上,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
对于政府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公众最大的抱怨就是看不懂。我国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顺序为类、款、项、目,多数只公布到类和款,因此过于粗线条,公众很难对表格列举的数字有感性的认识,不好判定其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尽管国务院要求细化解释说明,但各部门在实际执行中是有弹性的,一段话是解释,一句话也是解释。比如对于某一类支出,解释就很轻描淡写,只是说根据某某规定相应增加支出,跟没说一样。
过去一年,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表率下,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预算和“三公”经费的公开范围扩大,也进一步深化,从中可以看到中央对于推进预算阳光和预算监督的决心。虽然大家都知道预算和“三公”经费的公开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总是对“渐”看的多,对“进”看的少。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预算和“三公”经费透明公开是一个利益重新梳理、权力重新界定的过程,以前花多少钱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少了约束和压力,以后花多少钱要让公众心里有数,钱花起来势必无法如往常那么随意,对于作为当事人的政府部门,这个过程显然是不情愿的,不热心的,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尽管有公众的强烈呼吁,有中央决策层的强力推动,但这个政府自身转型的过程,只能是一个积累跬步的过程,而不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过程。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任何一种既定的且习以为常的体制都有其惰性,除了自上而下的推动之外,自下而上的监督更能起到行政监督所发挥不出的作用。毫无疑问,改革需要时间,需要时间来将压力分段释放,才能将改革的震荡和阵痛成本减至最轻,否则社会会在骤变的压力下崩溃。但这种时间,不是一切向后拖的时间,而是有着时间表的时间。预算透明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也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比如,明年可以要求将预算表格细化到项级科目,后年细化到目级科目,只要每年都有一个扎实的脚印,公众也会对政府信息公开抱以最大的信心和耐心。公布每一笔预算开支尽管在当前是不太可能的,但这应该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