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近期两件相关的新闻颇为吸引眼球:一是湖北孝感的高三学生为了补充能量,在班上一边上课,一边打吊瓶(氨基酸),引发舆论大哗;二是广东东莞的高三学生为了冲刺高考,男生在班上赤膊上阵,校长称精神可嘉。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寒窗故事,如今有了现代更为生猛的演绎。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读书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我们看到的却不是这样温馨的场面,前者近似于自虐,后者则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反正都是豁出去了。确实,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学校、家长和考生认可的还是应试教育,尽管都在呼吁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人们还是认准了高考这一条独木桥。
其实,高考本身挺委屈的,跟应试教育绑到了一块,就变成了千般不好,连带着一起被数落。高考作为一种中性的制度,是要看放在哪个框架之内,就好比,同样是考试制度,在帝制的框架内,其就成为禁锢思想的科举制,而在宪政的框架内,其就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桥梁。所以,不要一想到应试教育,就认为高考制度与其是双胞胎兄弟。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将高考制度放置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创造这样一种条件,不再是全国一张考卷,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而应该出现多元化的高考。
高考制度虽被认为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但大家又找不到比高考更好的办法,至少高考能够保证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基本平等。虽然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乡发展机会的差异,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极为悬殊,但偏远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考生只要学习够刻苦,总还是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这种对高考应试公平的信任感,以及对分数之外因人而异的其他评判标准的不信任感,使得高考即使饱受诟病,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
就竞争激烈程度而言,公务员考试现已大大超过了高考,但因人为因素占比较大,从而让这种公平性大打折扣。比如据媒体报道,保监会青海监管局公开招录6名公务员,中国人民大学保险专业毕业的黄红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考试、面试和体检,面试成绩和总成绩排在该局“专业监管岗位”第一名,但是最后却被取消录用,理由是“性格内向”。还有两位同样在最后关头被取消录用资格的考生,理由分别是协调能力弱和年龄太小、工作时间太短。即使是笔试、面试成绩排名第一,也仅仅只需一个轻描淡写的理由就可落榜,而且还不能细问,因为考察过程是“机密”。因此,回过头来看高考,倒也倍觉亲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