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收费问题从不缺乏关注热度。据媒体报道,交通运输部一位多年从事收费公路研究的负责人表示,国家何尝不想全部取消收费站?如果不收费,就要由财政来出资归还。但是财政拿不出2万多亿元钱来。
确实,让财政一下子拿出2万亿来修路,谁也觉得行不通。然而,该位负责人的自问自答有点跑偏了。因为关于公路收费问题,虽然一直有质疑,但也没有哪个声音呼吁全部取消收费站,公众不认可的是乱收费以及收费不透明问题,而不是要不要对所有收费站来个一锅端。因此,所谓的专家自以为是地将议题定位取消全部收费站,并引出2万亿元的吓人数字,以此来证明公路收费的楚楚可怜和当前公路收费政策的忍辱负重,就有些不讲逻辑了。没办法,正如北宋苏辙说的,君子斗不过小人,讲逻辑的也说不过不讲逻辑的。
利用通行费收入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大概公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就是:要想富、先修路,有了便利快捷的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对于公路收费,人们的神经又比较敏感,这是因为这种收费具有显性特征,税感非常的强烈,尽管其不是税收。因此,这种比较容易对立的情绪,很容易就因为乱收费和收支不透明而引发不满。不透明的收费和定价机制,一方面是制造怨气,而这怨气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另一方面则是制造腐败和寻租,继而引发更大的不信任感。
在该媒体报道中,一位车主的话很有意思,“我觉得高速公路就应该完全取消收费。收了那么多年,还贷款还得应该差不多了吧?”前一句话,未必站得住脚,虽然老百姓都向往这样的结果。后一句话,透露的却是知情权的缺失。收了那么多年,到底收了多少,连本带息地偿还了多少,除了收费的人,被收费的一头雾水,只能是猜个大概。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引发对政策的不信任,增加了政策执行的成本和难度。
因此,公路收费的问题,不是取不取消的问题,发达国家也没说公路建设全都是财政掏腰包。超期收费、超高收费,才是当前我国公路收费问题的症结所在。收费没有问题,公路是一种混合型的公共服务,既具有公共性,也有着私益性,谁受益,谁掏钱,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但是,收费的同时,你得给一个说法。收20年就是20年,收30年就是30年,不能说中途可以随时变卦,再来一个加时赛,一个加时不够再加一个。本来有理有据的收费,最后变成了“此道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过路费。同时,收多少也应该是一个听证的过程,成本核算,账目公布,收费的和缴费的心里都有数,这样才能够让“纳费人”感觉到纳费光荣,而不是纳费憋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