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出席“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时发表演讲称,中国正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坚强决心,那就是我们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民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无法回避。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连称惭愧。“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件事情我们很不好意思。”他表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将是长期的,日常生活食品的保障能否做到像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一样,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近一段时间以来,“毒胶囊”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的担忧,加之随后蜜饯和萨其马又接连涉“毒”,一时间质问食品安全的舆论民意汹汹。这其中,相较于食品,药品安全更是牵动公众的神经,如果药品的安全防线也告失守,动摇的将不只是对于药品行业的信心,而是对于中国制造的担心,因为药品攸关生命,在人们的认知里应该是监管最为严苛的领域。所以也难怪“毒胶囊”事件爆发后,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报道直书三个大字:毒时代。尽管有些夸张和情绪化,但是所传递的忧愤情绪却是真实的。
在市场经济中,哪怕出现一千个一万个问题都是不足以忧惧的,真正能够构成忧惧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溃坝,无险可守。对于社会公平正义而言,司法如果不公,就无法做到公平正义;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监管如果无力,那么市场经济就肯定失灵。那就真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有2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目前的食品药品监管之所以疲于奔命,防不胜防,公众很生气,监管部门也觉得委屈,觉得这点人力经费根本招架不住。其实,真正有效的监管,负责食品药品监管的行政机构只是其一,更核心的应是法律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无限放大企业犯错的成本,如此,才是法治经济,才能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
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人才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所谓的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个人、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国人更多的是审慎,因为在经济的背后是个人和环境的短板,而短板才是一个国家发展高度的决定因素。正如一辆汽车,刚起步的时候,20迈、30迈,总觉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然而当速度加到了70迈、80迈,驾驶者焦急的就不是车子够不够快了,而是稳不稳当,别出现侧滑和翻车。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大概如此,不是求有多快,而是求有多稳。这个稳,就是转变透支环境资源的发展路径,转变轻视人的健康安全的发展思维,这不仅仅是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政府提出的使命。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