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昨晚开幕,星光熠熠,花团锦簇,不仅仅是电影工业前台的明星导演少长咸集,幕后的权重人物也是群贤毕至,对于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这块招牌,显然是非常认可。
北京的号召力自是非凡,虽然国际电影节到今年为止也才两届,刚刚起步,但颇有点登高振臂而天下景从的味道。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北京既是古都,也是摩登城市,不办个国际电影节还真是有点对不住自己这些软硬件资源。因此对于北京国际电影节,人们的疑问不是办得行不行,而是早干嘛去了。
北京不仅代表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水准,同样也代表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水准,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地,也不仅仅是因为全国超半数的电影创意和制作团队云集在北京,更是因为北京作为首都,具备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超1万美元的人年均GDP支撑起对电影的浓重兴趣和鉴赏能力,因此在北京举办电影节,实在是一个迟到的姻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的电影节不可谓不少,难免出现雷同现象,好像去哪家都一样。北京国际电影节必然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得北京电影节真正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电影工业水准和电影品鉴水准。北京电影节不会担心自己的规模和气场,这是北京这个城市的优势,但是如果特色不足,难免在新鲜过后而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北京国际电影节其实可以考虑跟“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产生对接和交融,以北京精神来为电影节的特色定位铺路。
在北京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的这个过程中,找到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替代增长点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怎样的转型,都是一种发展的转型,而不是停滞的转型。而适合北京世界城市梦想的发展路径,正如北京“十二五”规划中所指出的那样,是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这两个品牌。北京国际电影节恰好是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的交集,其本身所直接撬动的会展经济效益显著,更在于提升北京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北京的城市名片。
电影是现代工业,也是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基本上兼形而上和形而下共有之,因此围绕电影而衍生的全产业链条是一个庞大的朝阳产业,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重点板块,其对整个经济的撬动力是非比寻常的,在商业消费、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乃至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等方面,都可以产生联动效应。而电影节本身既作为电影庞大产业链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出现,反过来又成为打通电影全产业链条的一个交流平台,促进电影工业的发展。北京国际电影节理应是这样的一个思维,其着眼处不仅仅只是一个电影娱乐的盛事,更是一个商业的盛事,一个文化的盛事,一个城市转型的盛事。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