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部长日前回应毒胶囊事件,表示政府应加大药品辅料监管力度。“国家药监局正在抓这个事。对我国药品、企业家诚信和医药卫生事业要有信心。”
信心要比黄金还重要,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信心是互动的过程,有行动,才会有呼应,如果只是喊话,这个信心是传递不出去的。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部长拍拍胸脯就能够取信于民的。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市场经济大潮甫起,泥沙俱下,出现一些惟利是图甚至谋财害命的企业不足为奇。要害不是有多少居心叵测的企业和作坊,而是我们的政府监管和媒体监督是否“两手都要硬”。政府监管是主军,是正面迎敌,媒体只是奇兵,绕道而行之,千里奔袭,调查数月乃至以年计,揪出若干个不法企业而已。
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再到毒胶囊,都是媒体率先进行曝光。别看时下揶揄央视成为一种莫名的时尚,但关键时候还得靠央视吼这一嗓子。然而,光靠媒体孜孜不倦的铁肩担道义,监管部门后知后觉,再信誓旦旦,再言辞殷殷,公众也是无法心安的。政府监管才是一道防波堤,将大部分隐患消弭于堤外,如果这道防波堤让公众无法放心,那么部长的喊话也只是雁过留声而已矣。
监管的作为,体现在其在塑造体制环境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某一行业,如果其处在一个好的商业环境,它可以选择做一个好企业,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坏企业,但不存在不选择做坏企业就无法活下去的地步;相反地,如果其处在一个坏的商业环境,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好企业或选择做一个坏企业,但坏的商业环境,将在体制上裹挟着其去做一个坏企业,否则就无法生存,而选择做一个好企业遂成为一个奢侈品和易碎品,这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所要反思的吗?
监管频频失察,监管部门为什么没有动力和压力去履行责任,这应是我们在毒胶囊这个事件中的反思所在,而不仅只是将这些被曝光的不法商贩严惩。必须指出的是,监管的加强并不简单等于行政监管部门的加强,因为对于行政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呼声和要求,很有可能成为其要人力、要财力、要权力的口实和机遇,却并不能够真正有效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
只有挑剔的客户,才能够造就品质的商品。也只有挑剔的法律,才能造就安全的消费环境。因此,毒胶囊事件出了,就对药监局恨铁不成钢,其他一件事情出来了,就对另一个相应的监管部门恨铁不成钢。其实,亟须加强监管的不是哪个部门的权力扩张和责任堆积,而是法律的监管,这才是针对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对策。支持每个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对企业进行索赔和诉讼,企业一旦出了问题将面临万劫不复的民间索赔,焉能不对自己的产品负起更多责任呢?虽然这在当前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但必须推开这个方向的大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