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权宜之计长期化纯属耍无赖

作者:韩哲 2012-04-19

机场建设费换了个名字,叫做民航发展基金,钱还是不少交,感觉就像是计委改名发改委,走了一遭案牍的过场。

因为公众对于机场建设费的争议,不仅仅是“名不正”,而是“师出无名”。所以很多人是不惮以最大恶意来揣度此次改名的:机场建设终归是有个尽头的,而民航发展则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乘客缴纳机场建设费是有期的,而缴纳民航发展基金则是无期的。

机场建设费最初1992年出现并逐渐成为既定事实,说是为了支持机场建设,那会儿的人们也懵懂,以为是支持公共利益,收就收吧。那会儿乘飞机还是个身份象征,不像现在也就是一个身份证的象征,所以没怎么起波澜。而现在乘飞机的人愈来愈多,机场建设费成为一项涉及到相当广大人群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对这项收费的不满和牢骚与日俱增。

本质上,这是一项趁着大家不注意就趁乱成为既定事实的乱收费,虽然有行政部门对其进行了规范,出台了办法,只不过是奉旨乱收费。其不是税收,因为从未经过法律授权,也算不上行政收费,因为算不得公共利益,机场是赚钱的,里面的面条敢卖上百元,这恐怕不是为了公益吧。机场建设费更像是一个集资,但是不配股不分红,又更像是一个乘客自觉献爱心的活动。简言之,是个四不像。

有人说国外也有机场建设费,那是我们税费观念不分所致,国外的叫做机场税,而且多是向乘坐国际航班的乘客征收。因为能够乘坐国际航班的一般都是富裕阶层,对他们征税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起到收入调节分配的作用,以补贴那些贫穷者。而且,税的征收是经过广泛讨论的,并且接受财政预算的监督。即使我们现在的预算监督并不是那么的详细和公开,但比起由相关利益部门自己关起门来花要好很多。事实上,机场建设费20多年来争议不断,不断有人大代表学者呼吁取消,很大原因也在于其不透明。

很多发展之初的权宜之计,不能当做是“存在即合理”,不能当做是成功经验而死死抱住不撒手。无论是机场建设费还是民航发展基金,都是凭着一个文件向老百姓伸手要钱,是民航部门的垄断收费。现在的情况是,拿公众的钱去补贴具有利润动机和营业手段的机场运营方,让机场方面对这部分钱产生依赖,也无法核算其真实的经营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机场对资金的滥用。

原本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商业竞争可以得到优化和提升的领域,非要通过行政和计划手段来为之保驾护航,导致的结果就是商业企业“政商化”,离开政府的政策背书就活不了,有政府帮衬着日子就过得风生水起,使得企业的服务水平、责任意识大打折扣,因为意外之财来得太容易,因为遇到困厄还可以找市长,怎么还会有心思去发展自身的竞争力呢。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