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约谈这个东西,第一次出现是作为悲剧,第二次出现就是作为闹剧了。
据媒体报道,为了确保价格总体稳定,国家发改委近期约谈了饮料、奶业、糖业、酒业等17家行业协会。一家食用油企业向媒体表示,已经被要求暂缓涨价两个月。
这可便宜记者了。把日期一换,主角、对象、亲疏有别的方式方法,拿去年的稿子一对,哈,样样符合。
约谈,一个客客气气的词汇,其实谁都明白,不过是将命令换了一个马甲,客气的背后是行政手段的强制性。这一本来是强加的临时性措施,已经在发改委的作为之下,变成了常规性的措施。只要终端消费价格一高企就出来约谈,你的价格我做主。企业不敢拂发改委的面子,物价可六亲不认,该涨就会涨,今天不让涨,明天也要上涨,这是市场规律。市场最重要的信号就是价格,企业根据价格来决定自己的生产安排,现在发改委的约谈就好比是给价格罩上了一个哈哈镜,市场真实的价格如何,供求的波峰波谷在哪,资源该如何流向,真真假假,傻傻分不清楚。结果,市场只好在无序中大起大落,本来是管制的错,最后还被说成是市场失灵,没地儿说理去都。
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已写道,政府对待民间商业活动,“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也就是说,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然后才是因势利导,然后才是指手画脚,然后才是整顿限制,最不好的是与民争利。多年的多年后,经济学勃兴,自由竞争理论差不多是在为这句话做注释。显然,发改委需要明白,经济上的事情,不是什么都是需要以及能够管得了的。
更为诟病的是,约谈本就已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还不把一碗水端平。上游的油价一下蹿老高,下游的消费品价格被约谈,整个就是一捏软柿子的,石油请客,食油买单,用一句时下流行的俏皮话:食用油企业能说句脏话吗?
物价问题,本来就不应是物价主管部门冲向前台的。表面上看,物价齐上涨,老百姓日子难过,发改委出面发话,价格就被封住了,老百姓得了实惠,以保护人民群众利益自居的感觉或许不错。但是,让我们来讲一个曲突徙薪的成语故事:某A去某B家做客,看到主人的烟囱是直的,柴草也就堆在旁边,于是建议把烟囱弯过来,并把柴草移开。B听了不以为意,结果家里日后果然失火,幸好邻居来救,将火势扑灭。于是,B大摆筵席来答谢救火的人。这时候,另有一个人就对B说,现在救火的人被奉为上宾,但是如果当初听了A的建议,就根本不会有火灾,你这纯属瞎折腾。现在,多年来的大规模货币投放量就是那直着的烟囱,堆着的柴草,有人建议曲突徙薪,弗听,等到物价火了,发改委遂成了救火英雄,这是该让人高兴还是苦笑呢?
因此,约进约出,谈来谈去,无非是在掩耳盗铃罢了。物价问题是宏观问题,不是微观问题,是政策问题,不是企业问题,稳定物价,如果总是让发改委去约谈终端消费类企业,就有些讨巧了,也延误了我们矫正的时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