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这条来自央视主持人赵普的微博,被转发数万次,加之另一名媒体记者在微博上所言,“说不定哪天扔的破皮鞋就进入了肚子”,一时间人们闻老酸奶和果冻即色变。
在网络讨论中,“内幕”指向大量添加以破烂皮革做出来的“工业明胶”。媒体报道,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三大行业协会为老酸奶及果冻正名,说主流品牌企业不会添加工业明胶。北京市质监部门也表态,未接到过针对北京获证食品生产企业使用工业明胶进行食品生产的投诉举报,在对获证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检查中也未发现类似现象。
人心稍安,但阴影依旧。为什么?协会的正名是一种背书行为,不是调查后的结果,传递出的信息是我相信我们的企业,请大家也相信。至于北京质检的表态,是一种被动表态,是一种循例表态,亦不是针对上述微博所说情况的调查结果。即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强硬表态,说不排除对信息发布者起诉,也更多的是像履行一种放狠话义务。如果这就能够证伪,能够服众,是把公众的情绪和智商想当然了。
现在的情况是你一言我一语,好像在跟空气干仗。没有谴责对象,也不敢断言爆料者一派胡言,专家们只好说,这种事不大可能出现在大企业中,但也不排除出现在小作坊小企业身上。专家自己都可能觉得这种解释很拧巴,害群之马有没有以及在哪儿,措辞都是可能也许保不齐,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已形如惊弓之鸟的公众,对于这种介于靠谱和没谱之间的传闻,只会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宁可信其有。
一地鸡毛的情况让人憋屈,但指责半截爆料者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问题在于监管部门不能沉默,比如国家质检总局。这是实名发出的友情提示,这种亟须证伪或者是证不伪的事情,爆料者不细说,监管部门也不细说细查吗?
事实上,这两位爆料者都是有据可查,其中一个背后还是央视这块金字招牌,信口胡说的可能性低。但他们所说的这种情况,到底在业内有多严重,是广泛存在于小作坊之中,还是已经渗透到某些知名大企业之中,公众不得其详。这种关系到老百姓身体健康的爆料,有关部门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静观其变。至少也应该启动相关的调查,给老百姓一个交代,而不是给自己一个胶带。如果有其事,将有多少人还在浑然不知地食用这些毒食品,如果没有其事,损害也不仅仅只是酸奶和果冻行业的安全声誉,也是对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的又一次重创。
市场经济本身有着纠错功能,但这种纠错功能不是市场本身就能够完成的了。作奸犯科者逍遥法外,会鼓励更多的作奸犯科者,而让诚实劳动的企业跟着一块蒙羞,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恶名成本。市场经济强调逐利,但其绝不是丛林战争式的竞争,而是需要在一定的规范和契约下进行,规范和契约空置或无力,就是保护坏人、惩罚好人。一个行业的声名狼藉,不仅仅只是行业中的企业出了问题,还有那沉默的监管者。重塑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绝不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面假装说信心正在恢复,下面假装说上面说的没错。结果,倒霉的还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