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用医疗体制改革来消弭仇恨

作者:韩哲 2012-03-29

前些天发生的事件让国人痛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实习医生惨死于患者刀下,前者的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已在路上,而后者只有17岁,还是花季雨季年龄。央视1+1栏目连续两天关注这一事件,呼吁用爱和沟通来消弭仇恨。

有人第一时间想到了医患矛盾,但这只是一个发生在医院的持刀行凶事件。医生在诊疗中并没有什么过错,而且受害医生非当事医生。患者的偏狭和对医学知识的无知,酿成了这样一件悲剧。

这起凶案与医疗矛盾无关,但无时不在医患矛盾的视野里。近些年,医患关系紧张是一个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其既不能因为一些特别事件而渲染夸张,乃至发昏调查问人们“高不高兴”,也不能因为事件的敏感而选择淡化。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

医患矛盾是个太大太大的课题,既有体制扭曲的问题,有社会信任的问题,有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有公众医学知识缺乏的问题,任何人也开不出一剂良方,从此就让医患关系变得和谐起来。但是,代“体制”受过,毫无疑问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鲜明特点和主要表现。

其实医生和患者都是弱者,都不容易,谁也不应是谁的出气筒。有媒体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报道,将一名患者和一名医生的一天记录下来,前者为做一个检查,从早上8点一直挨到下午3点,仅漫长的时间成本就已让患者焦躁;后者也是从早上8点就开始像陀螺一样忙到夜里10点,然后第二天继续,繁重的工作让医生心力交瘁。谁都是值得同情的,也许在信息不对称中,患者更弱势,医生更强势,人们对医生的要求也就更苛责一些。紧张,更多的是来自体制的转移支付。

医疗资源紧张,这绝不仅仅只是北京的专属,在其他大城市、小城市、县城也一样是紧张,程度没有北京这样极端罢了。而一边是医疗资源严重的供不应求,一边是大量的民间资金无正业可务,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对于民资、外资的准入放松了管制,但各种歧视,使得就算是民资医院建立了起来,发展却仍是步履维艰,三步一受限,五步一掣肘。政策优先支持民资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仍然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能发动的恐怕不过是慈善力量。这当然有所裨益,却还远远不够。

市场化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危险的社会试验,因为如果这改革只进行到一半就偃旗息鼓,“伪市场化”充斥其间,反而是越改越糟。这是医院的市场化改革所应极力避免的事情。政府财政投入大幅减少,倒逼医院开始市场化,结果市场化定价发展成为“看病贵、看病难”。为什么?因为当收费走向市场化的同时,医院资源仍然是垄断的,医院准入仍然是受管制的,医疗费用高也就难免。因此,如果我们的医改能够在“补贴供方(医院)还是补贴需方(患者)”的思维中跳出来,将重点放在如何打开民间资本涌入医疗领域的水龙头,而不只是打开试管,医改的前景或许就是豁然开朗,医患关系的前景亦或如此。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