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一幼儿园校车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已经导致了20人遇难。这辆核载9人的面包车,足足搭载了64人,包括两名成年人。
有一种新闻,其内容是重复的,每次的区别只在于伤亡数字。年复一年的重复,重复这种低水平的“人祸式”伤亡,而每一次紧急整改和痛心反思,都在下一次的事故中显得是那么的不真诚。
事故发生之后,教育部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立即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乘车安全情况排查。排查当然是好事,但是任何事情都无法靠“排查”这种运动式的方法予以根本解决。临时抱佛脚,只是短期内抱得扎实。
很多人愤怒地指责学校用如此野蛮的方法运载孩子,但是一家靠低成本运营的农村幼儿园,其可能真的没有更多的钱去改善校车安全状况。这里不是城市的学校,有择校费和各种补贴,改善校车的后果只能是提高学费,而在这些不怎么发达的地区,家长们对于学费的变动具有很高弹性,学校这里提高一点,说不定就会有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相信家长和学校都知道这样超载的危害和风险,但似乎除了穷凑合之外,所能做的就只能是祈祷侥幸。
很多让我们出离愤怒的惨剧,并不是做道德的痛心疾首状就可以。我们可以指责这个声讨那个利令智昏、疏于监管,但是这种责问却可能陷入“何不食肉糜”的尴尬中。如果学校是囊中羞涩,负担不起一辆好校车的费用,我们该如何斥责呢?我们从当地政府新闻通报中了解到,事故发生后,肇事货车司机和事发幼儿园董事长已被县公安局刑事拘留。他们固然有他们的责任,但是所有的责任都可以“一抓了之”吗?
校车问题如何解决?我说的不是大中城市,不是富庶县乡,而是像事发地点一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政府补贴?这自然是一个理直气壮的呼吁。政府收税就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加大财政中的教育开支,至少实现那个4%;别再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城市和大学,而是多投入到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大学教育具有半公共性和半自利性,财政向其倾斜是本末倒置。但是,政府财政收入虽然越来越多,今年将要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但是中国这么大,到处都在用钱,“三公”消费虽然广受诟病却也不是立马就能减少的,因此政府可用的资源其实很紧张,就补贴校车一项就难以普惠。
然而,政府可以掏不出钱来,但是可以掏出政策来,打破政府对于教育的垄断,创造一个多元的筹款机制。比如,慈善机构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作用,但是政府垄断了慈善,慈善事业始终做不大,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比如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像鼓励高新技术人才一样鼓励他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我们喊了多年的口号,我们赞美和欢迎圣人,但制度一定须是为普通人设计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