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巨量长期资金的保险机构投资动向备受关注。11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保险”)旗下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人寿”)与两家公司共同签署基金合同,并表示将尽快办理试点基金的备案手续。短短几个月时间,从获得监管批复,到完成工商注册,再到基金合同落定,这成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加速落地的一个缩影。

多家保险巨头同期设立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公司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总规模达上百亿元的蓝图:将重点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这批以“长期主义”为信仰的“巨轮”入场,将如何重塑资本市场的航道?它们带来的,仅仅是增量资金,还是一场关于投资理念、市场结构与金融生态的深刻变革?
又一保险系私募整装待发
阳光保险的一则公告,将市场目光再度吸引至保险系私募这一领域。近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11月17日,阳光恒益(青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恒益私募”)(作为基金管理人)、阳光人寿(作为基金份额持有人)及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作为基金托管人)已签署基金合同,并将尽快办理试点基金的备案手续。
从时间线来看,今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批复显示,同意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运用自有资金1000万元全资设立阳光恒益私募。9月8日,基金管理人阳光恒益私募完成工商注册。
根据规划,该私募基金公司将作为管理人发起总规模200亿元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
一纸合同的签署,往往标志着一段新旅程的正式启航。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常务院长王兆江表示,签署基金合同标志着投资人和基金管理人法律关系的正式确立。签署后,管理人、托管人、基金份额持有人三方之间的委托管理、资产托管、投资收益分配等法律关系正式生效。
由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私募证券基金,并主要长期投资于二级市场,这一模式正从政策蓝图走向市场现实,成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的具体实践。放眼行业,保险资金正掀起私募证券基金成立潮,多家险资系私募证券基金公司完成备案登记。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已成立的保险系私募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包括太平(深圳)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丰兴华(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泰康稳行(武汉)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太保致远(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恒毅持盈(深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目前,已有多只保险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运作阶段。
为何险资入市的节奏在加快?在业内人士看来,其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王兆江表示,一是,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发文,鼓励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发挥其“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二是,在利率下行、优质固收类资产供给减少的“资产荒”背景下,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利差损压力。为了提高投资收益率,弥补负债端成本,必须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三是,设立自有的私募基金,可以实现更自主、更灵活的投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负债特性和投资理念,量身定制投资策略。
如何重塑市场生态
我国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始于2023年。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
从无到有地设立一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需要一定的过程。王兆江表示,在前期准备与策划方面,包括确定投资策略、目标规模、投资者群体等,以及设计基金的法律结构;起草基金的核心法律文件(包括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接下来是基金管理人登记,发起设立一家或选择一家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具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的机构。随后可以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进行非公开募集。当签署基金合同、完成基金备案后,便可以开立账户与资金划转。最后一步为投资运作,即基金管理人开始按照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和策略,进行正式的证券投资。
这一系列步骤所催生的保险系私募证券基金管理公司,正为险资自身乃至整个资本市场带来更多新的想象空间。从趋势上看,它或将成为险资新的盈利增长点。在投资策略上,险资有望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增强业务创新能力、拓宽业务范围,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那么,这批带着“长期”“稳健”基因的巨量资金通过私募基金形式进入市场,究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王兆江表示,一是,可以引入巨量长期稳定资金;二是,可以提升市场稳定性和成熟度。与追逐短期热钱的游资不同,险资的投资风格更倾向于长期持有和价值投资。这有助于平抑市场的非理性波动,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三是可以优化投资者结构,险资私募基金的壮大,将进一步提升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比重,推动A股从“散户市”向“机构市”演进,这通常意味着更理性的定价和更成熟的投资文化;四是可以产生“鲶鱼效应”,险资系私募的加入,将在资管行业中形成一股新的竞争力量。
在长期投资改革试点下,险资的具体投向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对于保险系私募接下来重点投资的领域,薪火私募投资基金总经理翟丹表示,一是高股息蓝筹股,即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板块的龙头股,现金流稳定且分红率高于国债收益率;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扶持下,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成长型指数成份股;三是港股低估价值股,恒生港股通中估值折价较大的内地企业,兼顾汇率对冲与收益增强;四是ETF与指数基金,作为工具化配置核心,降低个股权重偏差,提升组合透明度与流动性。
“保险资金投资的特性是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同时兼顾组合稳健性和收益目标。”王兆江表示,因此,在具体的配置策略上,会侧重绩优蓝筹股,重视价值与成长的搭配,同时,会深度使用ETF工具,以高效配置资产。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