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商场电影院里的扫一扫按摩沙发们,也准备向IPO发起最后冲刺。近日,乐摩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摩科技”)在港交所正式招股。尽管近年来乐摩科技营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净利润在2024年转为负增长。其业务高度依赖直营模式,贡献八成以上收入,毛利率却仅为30%左右,而毛利率较高的合伙人模式,规模持续收缩。
值得注意的是,乐摩科技设备数量自2022年的16.71万台快速扩张至2025年前8个月的53.64万台,其中影院场景集中了80%以上的设备。然而,该场景同期仅贡献26.28%的收入,日均交易量亦持续下滑。在机器按摩服务市场整体规模有限、需求增长放缓的行业背景下,乐摩科技此番争夺“共享按摩椅第一股”之位,能否借助资本力量突破增长瓶颈,仍有待市场检验。

净利润承压,营收增速连降
乐摩科技成立于2014年,2016年推出“乐摩吧”品牌,在商业综合体、影院、交通枢纽场所(包括机场、高铁站等)等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机器按摩服务。目前,该公司已设立超过4.8万个服务网点,投放设备超过53.3万台,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
从财务表现来看,乐摩科技营收增长的疲态已现。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分别实现收入3.3亿元、5.87亿元和7.98亿元,尽管绝对额持续增加,但同比增速从77.75%大幅回落至35.98%。进入2025年前8个月,营收为6.31亿元,同比增长进一步放缓至13.8%,增长动能明显减弱。
利润端的表现则更为严峻。2022年至2024年,乐摩科技净利润分别为648.1万元、8734万元和8580.7万元,在2024年已出现1.76%的负增长。2025年前8个月,净利润降幅扩大至5.68%,录得8855万元,盈利压力持续加剧。
乐摩科技的运营主要分为直营与合伙人两种模式。2025年前8个月,71.19%的服务网点采用直营模式,该模式贡献了83.49%的营收,是绝对的收入主力。然而,直营模式需要承担场地租金、设备维护、人员运营等全链条成本,导致其毛利率长期偏低,同期仅为30.38%。反观合伙人模式,由于相关运营成本由城市合伙人承担,该经营模式毛利率显著较高,从2023年至今年前8个月,始终保持在70%以上的水平。
但高利润率的合伙人模式并未成为乐摩科技的发展重点,其规模与贡献持续萎缩。2022年至2025年前8个月,合伙人模式收入占比分别为21.49%、16.29%、14.31%和13.92%,呈连续下降趋势。同期,合作的城市合伙人数量也从68人减少至41人,并且在2024年及2025年前8个月,乐摩科技未新增任何城市合伙人。
就业绩情况、经营模式等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乐摩科技,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80%设备投放影院,带来营收不足三成
在盈利压力下,乐摩科技近年来选择了“以扩张换增长”的发展路径,但这一策略的成效正受到质疑。
招股书显示,乐摩科技按摩设备总数从2022年的16.71万台一路增长至2025年前8个月的53.64万台。其中,影院被作为重点扩张场景,设备数量从2022年的10.83万台激增至2025年前8个月的44.66万台,四年间翻了4倍有余。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资源倾斜并未换来对等的收益。2022年至2025年前8个月,影院场景带来的收入分别为7774.6万元、1.45亿元、2.05亿元和1.6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55%、24.74%、25.64%和26.28%。这意味着,投入了超过80%的设备仅换来了约1/4的营收,投入产出比极低。
日均交易量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2022年至2025年前8个月,影院场景每台按摩设备的日均交易量分别为0.17、0.3、0.18、0.11,不仅显著低于商业综合体、机场、高铁站等其他场景,且整体呈现出波动下滑态势,近期数值已降至低点。
消费医疗行业分析师张从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乐摩科技当前最核心的困境是场景布局与收益转化的严重错配,80%设备扎堆影院却仅贡献26%营收,这种“规模狂欢”背后是低效资产的持续沉淀。影院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是观影而非按摩,影厅内按摩垫的使用便捷性不足、免费体验转化效果弱化。盲目扩张不仅没带来规模效应,反而通过设备折旧、场地租金摊薄了整体盈利水平。
对于影院场景设备效率的下滑,乐摩科技解释称,影院场景的核心优势在于按摩垫的投放成本和空间门槛较低,更易于实现快速规模化扩张。但与此同时,按摩垫数量的大幅增加直接摊薄了单台设备的交易笔数,并且新安装的设备需要经历一定的市场爬坡期。
行业天花板隐现,逆势扩张前景堪忧
乐摩科技面临的盈利困境,也与其所在行业本身的发展瓶颈密切相关。
市场规模的“小众”构成了天然的天花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交易额计算,2024年中国机器按摩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7亿元,在高达5362亿元的中国整体按摩市场中,占比约0.5%。预计到2029年,整体按摩市场规模将达到6769亿元,而其中机器按摩服务市场尽管预计将大幅增长,但规模也仅为56亿元。这样的行业体量,难以支撑多家企业持续的、大规模的增长。
需求的“非刚性”特性则加剧了增长压力。有业内人士指出,机器按摩服务的核心消费场景集中于商业综合体、影院等公共场所,消费者多为“即时性体验”,而非常态化、高复购率的刚性需求。尤其当消费者的核心目的是购物、社交或匆忙赶路时,按摩服务极易沦为“边缘选项”,即便设备铺设密度再高,也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交易。
北京商报记者近期实地走访了北京的9个乐摩吧网点,发现按摩设备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无人使用。来自北京的消费者李蕊亦告诉记者,她很少使用共享按摩椅,“外出或者去商场时,一般都是和朋友一起,要么吃饭,要么逛街,没有专门按摩的需求”。
此外,来自传统人工按摩行业的竞争也在挤压共享按摩椅的生存空间。相较于共享按摩椅的标准化服务,专业按摩门店的人工服务更具针对性和深度,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深层次的放松需求。34岁的消费者赵阳就坦言:“共享按摩椅虽然便宜,但按起来并不觉得舒服,达不到放松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宁愿花十倍的价格去专门的按摩门店享受人工服务。”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已有不少玩家选择调整战略或黯然离场。共享按摩椅品牌“摩摩哒”的母公司荣泰健康,早年乘共享经济东风布局该业务,在2017年曾贡献了12%的营收。但自2018年后,荣泰健康便逐渐减少对该业务的投入,直至2021年出售了“摩摩哒”所属的荣泰健康子公司上海稍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67%的股权,对共享按摩椅业务进行剥离。
类似的困境也蔓延至其他同类企业。传统按摩设备巨头奥佳华旗下的共享按摩椅业务近年发展陷入僵局,市场声量渐微;曾活跃一时的“爽客”等专注共享按摩椅的品牌,也同样举步维艰,逐渐在市场中边缘化。
如今,在共享经济退潮、行业天花板隐现的背景下,乐摩科技依然选择逆势扩张。据招股书披露,此次IPO募资净额约1.47亿港元,其中约60%将用于扩大服务网点的覆盖范围及渗透率。从16.71万台到53.64万台,乐摩科技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设备规模的跨越式增长,但其营收增速的放缓与净利润的下滑,无疑为这条扩张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当超过44万台设备在影院的角落里静候寥寥顾客时,这场资本的冲刺最终能否将其带出“规模不经济”的怪圈,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宋雨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