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西街观察

大厂“离职”生意经 警惕虚构身份割韭菜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武杉 2025-11-16

“月薪×万,还是离职了”“25岁的我勇敢从大厂离职”“37岁,年薪百万,我却从互联网大厂离职”“从大厂裸辞,如今过得怎么样”……

据新华社报道,“大厂离职”类帖子在网络平台层出不穷。一些博主虚构大厂前员工、高管身份,通过蹭大厂流量提供名不副实的服务,以求实现引流卖课等商业牟利。

带上大厂、离职、高薪、年龄等关键词标签,天然会产生矛盾感,引发羡慕、好奇与向往,成为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起号密码。

把离职当作经验帖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尤其是针对某个大厂精准对位,前者愿意说,后者想听,看起来两全其美的事情。但前提是分享者的经历真实且具备可参考性,能够为求职者提供有益的信息。

如今,不少博主浑水摸鱼,要么身份注水要么造假,不仅谈不上有益的经验分享,甚至还极有可能给求职者带来误导。

据报道,有的博主连试用期都未通过,却摇身一变成了大厂高管,公然对外卖课培训。有人自称参与过公司重大决策、知晓职场内幕,实际可能只是普通员工。

还有更猖獗的,公然造假指使公司员工发布大厂离职笔记,将用户引流至私人社交账号,再推销高达数千元的课程。

事实上,虚构身份起号,主要是利用身份难以求证与信息难辨真假的双重信息差。

博主是否就职于大厂以及在其中所担任的具体职务,大众很难掌握真实情况。即便面临平台的身份认证,依然有一整套黑灰产助力其逃避监管的视野。

对于博主分享的信息,用户很难判断真假。尤其是不少想要求得经验帖的用户,就是因为“不知情”才会对这些内容博主产生诉求,反过来自然也容易听之信之。

除了利用信息差,虚构身份引流还利用了普通用户维权难的困境。面对造假博主,调查取证繁琐、对方换号切换平台等问题,维权门槛极高,而最终成功的概率却极低。

大厂本厂,也深受困扰。今年9月,抖音副总裁李亮就曾发文回应,部分机构反复发布此类虚假帖子,无奈之下起诉了其中比较猖獗的一家。由此可见,其对企业形象的侵害、对网络传播秩序的扰乱非同寻常。

任由此赛道疯长,对于真实经验的分享者与求职者均无益处。虚构的身份往往只是博主用来引流的关键词之一,更多博主所做的内容远在职场之外。

接商单、做职场咨询、卖课,虚构身份起号已经成了社交媒体上常见的生意。博主的粉丝数、报价、商单量随处可见,俨然自成赛道。

需要求取真经的用户,在这些课程中同样很难有所收获,只会放大焦虑和恐惧,加剧公众对就业市场的恐慌,干扰正常就业秩序。

贩卖职场焦虑引流卖课的各种帖,流量上的成功大都与标签算法紧密相关,而不是内容本身的成果。打着假人设击穿诚信底线,也触及法律法规红线。

想要成为“谁”就能成为谁,平台监管与个人理性缺一不可。平台必须对内容博主的身份严加筛查,识别虚假人设和引流卖课套路,监管部门应严惩违规自媒体与背后黑灰产。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