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10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出席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面对新发展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李云泽强调,要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坚定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
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谈及实现路径,李云泽强调,“我们将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高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提供更多金融资源。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强化全周期综合金融保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看来,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的核心在于解决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要求金融体系从过去偏重基础设施等“硬资产”的投资,转向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支持,包括通过金融手段助力职业技能培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为经济增长注入长期动力。同时,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的匹配需要针对不同产业的生命周期特点,为长周期产业提供专项长期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企业设计更加灵活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切实避免资金期限错配风险。
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宣布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三方面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即“AIC”)股权投资试点,包括将股权投资范围扩大至18个试点城市所在省份;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AIC,这一政策调整为银行进入AIC领域打开了大门,政策发布后,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纷纷落子。
在发言中,李云泽透露,“目前已有4家大型银行在京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邮储银行AIC也正在筹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一如既往推动更多金融政策在京先行先试,引导更多优质金融资源汇聚首都,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当日,邮储银行宣布获准筹建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将作为邮储银行全资一级子公司管理。
薛洪言认为,当前多家大型银行设立或筹建AIC也是旨在通过专业机构将银行资金转化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长期资本,这对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至关重要,是优化融资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关键举措。
深层次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与国内经济高质量转型的双重驱动下,金融开放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阶段,亦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李云泽明确,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他透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发展质量和韧性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推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力促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除了机构体系与发展质量的优化,制度建设与开放布局也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李云泽表示,加快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引导金融机构树牢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坚决纠正无序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健康公平的金融秩序。开拓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新局面。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着力健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体系,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银行保险领域的限制性措施已经基本取消。《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也已发布,明确了推动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对在沪机构授权等方式加大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力度,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等多项要求。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一段时间来,我国金融管理部门推出多项金融对外开放政策举措,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跨境投融资渠道,金融市场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全取消,外资金融机构正在加速开拓中国市场。
“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需要从制度型开放入手,向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迈进”,薛洪言分析称,这要求以制度规则对接为核心,在持续优化外资准入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在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方面的限制,完善与之配套的监管规则体系。另一方面,要着力强化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服务跨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挥更积极作用。
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经济金融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在开幕式上,李云泽也提到了更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他强调,“我们将坚定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筑牢风险防控坚固屏障。巩固风险处置成果,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具体来看,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丰富处置资源和手段,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坦言,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部分中小银行暴露出资产质量恶化、信用风险加剧、资本不足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地方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更具紧迫性。风险处置必须要同中小银行的内部改革相结合,通过完善公司治理、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等,全面提升中小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兼并重组后的规模效应。
事实上,通过多年改革化险,当前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已形成存量处置有手段、增量防控有机制、长期发展有支撑的良性循环,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大幅下降,风险抵御能力显著提升。除了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之外,李云泽还提到,加快构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融资制度,助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加快金融法律和监管规制“立改废释”,健全导向鲜明、精准有效的分级分类监管框架。强化科技赋能,优化资源配置,为“五大监管”提供有力支撑几大要点。
董希淼预计,“十五五”期间,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和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将持续推进,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将常态化,从而维护市场秩序,加速风险出清,保证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数字化手段有望在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